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韩锴:论方志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韩锴 参加讨论

十、关注人文
    方志必须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灵魂。这是方志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人在修志过程中人文精神不断觉醒,日益彰显的结果。马克思说过,人类个体的一切行为均与自己的利益有关。人类整体的作为也必然与人类的整体利益有关。脱离人类整体利益的理论必须出丑。我们知道志书是朝着日益系统,日趋全面的方向演进的。在演进过程中志书与时俱进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是毫无意义的堆积,而是有其鲜明的价值取向的,即日益重视民生,关注人文。可以说重视民生,关注人文是志书的灵魂所在。方志内容虽然应侧重于之事、之地、之人,即历史、地理、风俗三者不可或缺,是一方之全史。但方志记载历史、地理和风俗的内容初看是三个内容,实际上是有密切联系的,且联系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是人文精神。记历史是一地演进之历史,以使后来治郡国者知往鉴来。记地理是一地变化之地理,以求后来治郡国者切合本地实际地为政治郡。记风俗是一地变化之风俗,也为后来治郡国者改善民风提供借鉴。可见,方志必须有一个方志的灵魂在。这就是记载“之地之事之人”必须坚持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为主线。或者说方志的主要宗旨是关注民生,关心民瘼,重在教化育人,要在鉴戒资政。而且教化和资政相对于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而言均具有手段性质,属工具理性,其目的则在于宏扬人文精神,关注价值理性。
    为此,古人认为方志的记述重点应当是:一为详载民生衣食之所系。元代李好文在《长安志图·序》中,认为修志不仅仅是考察古迹,给升高而赋者提供助兴的资料,主要应该对生民衣食所系的经济问题详加记载,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废兴无常,盛衰有数,天理人事之所关焉。城郭封域,代因代革,先王之疆理寓焉。沟洫之利,疏溉之饶,生民衣食之所系焉。观是图者,则夫有志之士,游意当时,将适古今之流生民之泽,不无有助。岂待山林逃虚悠然遐想,升高而赋者,以资见闻而已哉!”⑩二为反映人民生活之疾苦。南宋丁大荣在《天台图经后序》中,主张修志应着重反映一方民生疾苦,如“乡夫困于差役”、“居民艰于斗籴”、“榷酤之额重于他邑”、“籴本之费抑于郡胥”等,为地方兴利除弊提供依据。三为记载古今社会之变化。清代冯达道在《重修汉中府志序》中,认为“郡必有志,所以记变也。备考而谨书之,使良庖司割者,知大窾坚軱所在,砉然游刃,诊脉而知其沉浮虚实,据案处方补泄,可以无误。志之利益如是。”(11)
    可见,志书的终极目标是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注。这就要求写史修志必须以文载道。无道之史,非史也。史籍之载道,求道之藏于史实也。道不依史实为载体,空道也。所谓载道就是要通过关注民生,彰显人文来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进化。当前社会的环境污染、行政专权以至劳民伤财,社会分配不公以至人们心态失衡,文化领域的笑廉羡贪,耻贪誉富都是没有人文精神的表现,我们在志书中要加以防范。志书编纂者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内心深处必须竖起重视民生、关注人文这面旗帜,脑中绷紧以民生为重,以人文为要这根弦。只有这样我们的志书才能垂鉴后世,惠泽后人。这样的志书才称得上有灵魂的志书。任何时代的志书,只有那些深具人文精神,切实关注民生的文本才能垂鉴未来,流芳不朽。故关注入文应该作为方志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
    结论
    通过上述的阐述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一是本人认为横排竖写,述而不作、秉笔直书、彰显特色、总分结合、明古详今、体裁得当、生不立传、越境不书和关注人文这十大理论与方法,可以构成我们方志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该说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对我们的编纂者都有相当的影响。二是我之所以称这些理论与方法为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是因为这些理论与方法是不可失缺的,是修志之人,包括主编和责编都必须在脑海中牢牢存蓄且在修志实践中经常闪现的理念,如此方能为修志提供利器,以便修出合格乃至优秀的志书。三是这十大理论与方法在整个修志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加以运用,离开了某一种方法均有可能让志书减色损彩。四是在这些理论与方法中横排竖写属于统领性的理论与方法。述而不作、秉笔直书和彰显特色属于原则性的理论与方法。总分结合、明古详今和体裁得当属于指导性的理论与方法。生不立传与越境不书属于操作性的理论与方法。而关注人文则是目标性、趋势性或价值性的理论与方法。这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体系结构正如下图所示:
    注释:
    ①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②参见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27页。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11页。
    ④转引之王晓岩选注的《历注名人论方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9页。
    ⑤姚松:《史通全译》,朱恒夫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当代志书编纂教程》,中国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⑦唐刘知几:《史通·书志》。
    ⑧章学诚:《修志十议》。
    ⑨参见傅振伦之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中国方志学通论》。
    ⑩李好文:《长安志图序》,乾隆五十二年经训堂刊本。
    (11)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地志部汇考七《重修汉中府志序》。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