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经济因素(2)
四战时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在1931年时,日本就将其国民经济转向战时经济轨道,军费开支从1931年的4.6亿日元,占整个国家财政预算总支出的30%,增至1935 年的10.3亿日元,占国家财政预算总支出的46%。在由和平型经济向战争型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日本相继颁布了重要产业统制法、工业组合法、汽车制造业法等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准战时体制。通过国家投资、政府贷款、强制卡特尔化、军事订货、贸易保护政策,促进与军事工业有关的重要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从30年代起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开始了所谓“高桥财政”的通货膨胀政策(高桥是清曾长期担任日本大藏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推行以赤字财政为主要内容的通货膨胀政策),为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到1936年底,日本国债已超过 100亿日元(相当于当年日本国民总收入的68%),日元与美元的兑换率从1930年的0.5比1跌至1933年的0.257比1[2](365页),日元大幅贬值。 日本战时经济政策的实施, 有力地刺激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如以1931年产值为100计算,1935年钢产量指数则为232,汽车指数为 238,造船指数为297,电力指数为124,化工指数为222[12](303、 305、308、311页)。 随着军事性重工业的发展, 日本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30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占46.5%,到1935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52.7%,轻工业则占47.3%,重工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13](9页),为日本法西斯发动对外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在向战争经济转型过程中,日本经济带有军事垄断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日本政府实行扶植兵工厂和承包军事订货的政策。按照1931年颁布的《工业组合法》,国家实行强制性的分包工厂体制,对中小企业实行层层转包,甚至转包到农村的家庭手工业。这种转包体制阻碍了日本军事工业发展。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在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打击下,一度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大规模战争的需要,1937年日本汽车年产量仅2万辆。尽管1935 年日本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超过了轻工业,但是当时日本重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机构成仍然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军事强制性的国家扶植和保护,更多的是立足于带封建性的旧关系。日本所谓工业“合理化”运动,不是着眼于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是以对工人实行严密防范为统辖宗旨,单纯依靠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依靠对工人实行带军事封建性的残酷剥削,来发展军事工业,这不仅影响了军工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降低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出现工人“怠工”事件屡禁不止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军事工业体制缺乏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加上自身经济综合实力的限制,日本军备生产水平一直落后于其它交战的欧美列强。 1945年6月,日本统治者说:“随着战局的紧迫, 陆海交通及重要生产日益停滞不前,粮食的紧张也日益严重,因而综合发挥现代物的战力则极为艰难。”[5](780页)这正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经济原因的真实写照。 收稿日期:1999-09-20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联邦德国经济研究所。1939-1945年德国的战时工业[M].北京:三联书店,1959. [4]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与教训[ 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8. [5]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6]王斯德。世界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8]朱庭光。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上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9]邹鲁。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35. [10]杜恂诚。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11]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 统计荟萃[M].北京:海军出版社,1988. [12]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3]日本历史21:现代4[M].岩波书店,1963.^NU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