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王如绘/初晓京 参加讨论

    张汝梅折上奏清廷,会在官员中造成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从此,山东地方官在对待义和拳、大刀会一类组织时,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就是称他们为乡团,企图将其改造为乡团。“义和团”不仅成了对拳会的称谓,也成了山东地方官的一种政策。义和拳(包括鲁西北的“义和神拳”)最终改名义和团,决非偶然。
        在张汝梅奏折发出4个月后,即1898年10月25日,以赵三多为首的义和拳终于在蒋家庄马场起事,公开揭举“灭洋”的旗号。义和拳曾打出灭洋旗帜一点,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但旗帜上所书何语,却迄无定论。文献记载其事者,现在发现的原始资料有两件:一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伊索勒(汉名赵席珍)的日记,称当天有人告诉他,义和拳举事时旗帜上所书为"Obeissance aux Tsing,mort aux Européens"(法文),回译为中文,有的作“顺清灭洋”[22],有的作“从清灭洋”[13],有的据英译作“扶清灭洋”[23]。一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艾肯1898年11月10日给史密斯的信,将旗帜所书口号译为英文作"Up with China and down with the foreigners"[24],回译为中文,应该是“兴清灭洋”或“兴华灭洋”。有的译作“举清灭洋”[13],显然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中文方面没有原始的记载。自称担任过赵三多“文书”的郭栋臣曾写过一件《义和团之缘起》,称“义和拳旗写‘助清灭洋’”[19]。在山东大学的调查资料中,另有三人谈及义和拳的口号。一是威县沙柳寨的赵子立,说义和拳初提“扶清灭洋”口号。梨园屯村的于忠海(1960年81岁)和干集村的李继曾(1960年89岁)两位老人,却都说旗帜上书写的是“兴清灭洋”四个大字[17]。郭栋臣的“助清灭洋”说,已被写入各种教科书,但其实只是孤证。说是“扶清灭洋”的赵子立,1910年以后出生,故此说既非亲历,又无佐证,亦可排除。而只有于忠海、李继增两位亲历亲闻者所说的“兴清灭洋”,与艾肯的记载"Up with China and down with the foreigners"吻合。所以,从原始记载和口碑资料双重证据来考察,义和拳打出的旗号应该是“兴清灭洋”。至于伊索勒所记"Obeissance aux Tsing,mort aux Européens",无论作何种翻译,均无义和团(拳)口号记载的现实依据,可能他当时听教民转述时理解有误。
        如前所述,大刀会早在1894年就已经提出了“兴华灭洋”的口号,1898年4月的记载还说大刀会有“反清灭洋”的宗旨,我们因而更加感到“兴华灭洋”、“兴清灭洋”一类口号是从大刀会中酝酿出来的。到义和拳正式举事,大刀会已传布了4年多。在山东南部,大刀会的发展固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与直隶东南部紧密相连的整个山东西部,恰恰也是大刀会传播活跃的地区。西北部,长清、茌平、高唐、平原一带,金钟罩早有传播并与当地特色结合。茌平、高唐与冠县同为东昌府属,平原与直隶威县等地也很接近。西南部,兖州府(黄)河北部分的阳谷,曹州府河北部分的濮、范、朝、观等州县,本是大刀会早期传播的重点地区,而赵天吉就是阳谷县人。这里不仅与东昌府直接相连,而且密迩直隶的开州、大名、广平等府。就是说,在山东西部由南至北一段很长的地带,大刀会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向直隶东南部渗透。后来,直隶南境果然成为大刀会非常活跃的地区。那么,直东交界地区义和拳打出的“兴清灭洋”的旗号,显然是大刀会口号传播的结果。
        由上可知,义和拳本是一种正规的拳术组织,讲究拳技,有由严格师承关系形成的组织网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群众性反教会斗争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它被卷进了斗争,并表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它打出了“兴清灭洋”的旗号。这种自大刀会兴起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口号,由于义和拳在旗帜上的公然张扬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大刀会被镇压后,山东的民教矛盾更加激化。毓贤等山东地方官不敢再把清政府的注意力引向镇压义和拳,因而把义和拳说成“义和团”,企图用为义和拳及其他拳会“正名”的方式,掩盖矛盾,然后以举办团练的方式收编并控制这些组织。山东地方官的政策给各种拳会提供了机会。他们开始回避“大刀会”这种“不雅驯”[16]的、政府严令禁止的名称。他们打出“兴清灭洋”的旗号,虽是对大刀会口号的继承,但口号本身就在向政府表示他们是支持政府而不是反抗政府的组织。这也是在为自己正名。从此,义和拳、义和团之名得以广泛流传。整个义和团运动就是由此而得名。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作正名期。
        在义和团的三个特点中,义和拳缺少那种“刀枪不少”、降神附体、喝符念咒的仪式,缺少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宣扬与追求。它讲究拳技,讲究“真功夫”。在那个需要幻想、呼唤神力的特殊年代,它并不能像大刀会、神拳那样代表群众的愿望,这使它的队伍的发展和在运动中的影响受到限制。
        三
        义和团的完形期,可以鲁西北神拳的反教会、反压制斗争为标志。
        就区域而论,义和团起源的第三个重要区域是鲁西北地区,以茌平、长清、高唐、平原为中心,南及东阿、平阴、肥城等地,北达山东北境并影响到直隶省的部分地区。
        根据山东大学历史系的调查,早在甲午战后,大刀会在茌平、长清、齐河等县就有传播。茌平县胡屯乡的薛安庆老人说,1894年那里就有了大刀会,是从西南方向传来的[19]。长清、齐河的一些老人则说是在光绪二十一、二年(1895-1896)就有了大刀会[19]。这里与阳谷、范县等大刀会较早传布的地区紧密相连,受到大刀会传播的波及,是十分自然的。
        但我们也注意到另外的情况:一是人们对这些组织的称呼很不统一,有的称之为“大刀会”,有的称之为“神拳”,还有少数人称之为“义和拳”;三种称谓在时间上似乎有递进的关系,即先叫“大刀会”,后叫“神拳”,再后叫“义和拳”。二是这些组织虽有“大刀会”、“金钟罩”之名,但与曹州的大刀会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喝符念咒、“刀枪不入”之外,又增加了降神附体的内容。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