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先秦两汉人的“方外”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董涛 参加讨论

一、“方”与“方外”
    《说文解字·方部》:“方,并舟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是说“方”为象形字,象两只并在一起的船。段玉裁也认为“并船”是“方”字的本意,后来引申为“比方”,如“子贡方人也”,又引申之为方圆,为方正,为方向。另外“方”字也假借为“旁”,意思是“大”;又假借为“甫”,例如“方之,方有之也”。1显然,许慎主要说的是“方”字字形的来源,却没有讨论字义的来源。段玉裁认为“方”的字义都来自于“引申”和“假借”。而在“方”字的诸多意涵中,方圆、方正、方向是大致相同的一组,本文要讨论的“方位”之“方”的意涵,就是从方圆、方正之方而来的,但问题是,“方”的这一字义究竟是如何引申而来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例如《礼记·经解》说:“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2《韩非子·奸劫弑臣》说:“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以成方圆”。3《吕氏春秋·自知》也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4而《周脾算经》引商高之言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方出于矩”,或可理解为“方”这种形状是由“矩”绘制的;然亦可理解为“方”是由两“矩”并在一起形成的图形。例如《周脾算经》提到矩的使用方式时就说:“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4页。有关“方舟”问题的讨论参见王子今:《“造舟为梁”及早期浮桥史探考》,《文博》,1998年4期。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50,《经解第二十六·经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9页。
    3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50页。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46—647页。
    5《周髀算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4页。关于《周髀算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书成于西汉初年,早于《九章算术》,但部分内容可能更为古老,正如李约瑟所说的那样,“最为妥善的办法是把《周髀》看作是周代的骨架加上汉代的皮肉,而把《九章算术》看作秦和西汉的著作加上东汉的一些坤补。”参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4页。另参见冯礼贵:《<周髀算经>成书年代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4期。所以可以认为“合矩以为方”的提法虽晚,但相关思想可能产生较早。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所谓“合矩以为方”就是说将两件相同的矩合并在一起就可以得到方的形状。联系前引《说文解字》所谓“方,并舟也”的说法,方的“方形”意涵之由来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方外”语汇的所指应当就是来自于方形。尹湾汉墓出土简牍有“博局图”,图正中的方格内有相较余字为大的“方”字,1学者们自然将其同《西京杂记》卷四所载许博昌六博口诀联系起来。许氏口诀有两说,一说为“方畔揭道张,张畔揭道方。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一为“张道揭畔方,方畔揭道张。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口诀中的“方”指的应当就是图中的方格。黄儒宣曾将现在能见到的主要博局图进行了精致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只尹湾汉简书写有“方”字,但几乎所有的博局图中央都有一方格。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博局图来源于古人的宇宙观念。2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博局图中的“方”的含义,是否与方位有关呢?是否可以说,方框内部就是“方内”,而外部就是“方外”呢?应当来说这样的推测是可能的,这个图式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地认知先秦两汉人心目中“方内”和“方外”的相对位置关系。
    


    而从具体意义上来讲,“方外”应当指的是不为人们真正认知,以及中央政府的统治无法抵达的地方。《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都曾提到“四裔之地”,与“方外”所指相同,都是不受中央王朝政治统治的地方。《史记集解》引贾逵曰:“四裔之地,去王城四千里”,另引马融曰:“谓在八议,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当明其罪,能使信服之”。3从马融的说法可知,四裔在九州之外更远的地方;而贾逵的“去王城四千里”说可能来自于五服说,荒服距离王畿两千里到两千五百里,四裔当更在荒服之外了。另外,汉文帝在诏书中也将“方外”和“四荒之外”并称,但特指的是当时对汉王朝威胁最大的匈奴地区:“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4是知在文帝看来,无论是“方外”还是“四荒之外”,都是汉朝的“德”,或者说是行政统治无法顺利推行的地方。而之所以说“方外”不为人们真正所认知,是因为在人们意识中这些地方是鬼神物怪的居住地,相关问题在本文的第二节中将详细述及。5
    还应当提及的是,在庄子“游方之外”的思想影响下,与“世俗”对立,产生了另外一个系统的“方外”。这一“方外”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具有更大的影响。例如,阮籍被认为是“方外之士”;6桓温说谢奕是他的“方外司马”。7再后来,遂以“方外之士”称呼和尚道士等出家之人,以“方外之交”称呼士人与和尚道士非世俗的往来。然细思庄子所谓的“游方之外”思想,与之相对的“世俗”应当就是前引博局图方框之内的世界,只不过庄子所向往的“方外”不是边远荒蛮之地,而是一个更为理想的世界。或许正因为这一理想世界与宗教结合,就有了魏晋之后的“方外”观念。而至于《周易·坤卦》所谓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1后来成为“圆内方外”的修身思想的“方外”,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关研究参见刘乐贤:《尹湾汉墓出土数术文献初探》,《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5—186页;曾蓝莹:《尹湾汉墓<博局占>木牍试解》,《文物》,1999年8期;李解民:《<尹湾汉墓《博局占》木牍试解>订补》,《文物》,2000年8期;李零:《跋中山王墓出土的六博棋局——与尹湾<博局占>的设计比较》,《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1期;黄儒宣:《六博棋局的演变》,《中原文物》,2010年1期。
    2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129页。
    3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页。
    4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431页。
    5另外,有学者指出所谓“域”是中央王朝统治到达但并不能有效控制的地区,例如王子今指出“‘西域’、‘东域’、‘北域’、‘南域’,都是指民族结构成分复杂,中原文化影响薄弱,中央政权行政力量已经介入,却不能有效全面控制的边远地方。起初则是指汉王朝的外邻。” 如此说,域应当是介于“方内”和“方外”之间的特殊地带。见王子今:《“西域”名义考》,《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6房玄龄等:《晋书》卷49,《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7房玄龄等:《晋书》卷79,《谢奕传》,第208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