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巴比伦囚虏事件的历史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徐 新 参加讨论

民族凝聚力的孕育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颠沛流离、生活在异族之中,他们不仅没有被世界各民族所同化,而且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宗教、哲学、传统、历法和习俗,在民族性和文化传统上显示出惊人的"一以贯之"的特征。人们在谈论这一现象时常常将其原因归结为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存在。何为犹太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是在何种条件下孕育出来的?作为一个以"忠于一个理想、一种生活方式、一部圣书"为特征的民族,犹太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显然主要指的是它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只要仔细考察一个犹太民族的发展史,人们会不难发现无论是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还是它的独特生活方式的形成都与巴比伦囚虏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公元前586年,当新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城墙,捣毁所罗门圣殿并将犹太国统治者和大批犹太上层人士及知识分子掳至巴比伦时,犹太人犹太历史上为期近半个世纪的被掳时期(公元前586-538年)便开始了。巴比伦囚虏事件无疑是犹太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烈的一页。在这一事件之前,犹太民族已经历了长时期的内患外忧,经受了亡国的打击。早在巴比伦囚虏事件发生的150多年前,由犹太民族12个支派中10支派组成的北方王国--以色列王国就在亚述帝国的铁蹄下沦亡,其人民从此毫无音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丢失的十支派"之谜。生活在犹大王国的犹太人尽管偏安一时,但当新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决意在该地区称霸时,犹大王国的灭顶之灾也就在所难免。这时的犹太民族不仅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圣殿,而被迫离开上帝允诺给犹太民族的"应许之地",作为新巴比伦帝国的囚虏被带到千里之外的巴比伦,过起了亡国奴的生活。
    犹太人自出埃及以来一直生活在属于自己国土上,从来不用担心采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主权民族且人口在所生活的社会上占大多数时,其民族性根本就不是问题,也用不着去考虑。然而,在巴比伦囚虏期间,情况不同了,犹太民族不再是一个主权民族,在人数上也不再是大多数,四周异族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决定性的。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民族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连犹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丢失的十支派"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失踪的。然而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却并没有因此走上中东地区无数古老民族所走过的自然消亡之路,而是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在异族之中保存自己的方法。
    客观地说,犹太民族的留存与巴比伦人对犹太囚虏的处置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有关这些被掳者生活的资料表明,巴比伦人并没有奴役他们,没有对他们施以囚禁,也没有将他们强行分散开来,而是允许他们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区生活,例如,根据《以西结书》的记载,先知以西结本人和一部分被掳者被集体安置在巴比伦的迦巴鲁河边,该犹太人居住区被称为"提勒亚毕"。类似的居住区在巴比伦还有许多,从而形成了货真价实的巴比伦犹太移民区。这一结果对保持犹太人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被掳和遭流放的犹太人流而不散,并有可能经常聚集在一起。巴比伦的统治者,特别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继任者以米罗达,还善待犹太的一些上层人士,如,公元前561年,犹大王约斤雅被释放出监狱并获得一笔膳食费。《圣经·列王纪》有这样的记载:"以米罗达使约斤雅抬头,提他出监,又对他说恩言,使他的位高过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给他脱了囚服。他终身常在巴比伦王面前吃饭,王赐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赐他一份,终身都是这样。"(第25章27-30节)囚居的犹太人还被准许有自己的领袖和祭司,受到巴比伦王善待的约斤雅更是为犹太人尊敬,人们就像在犹大国对待国王一样待他。此外,犹太人固有的宗教习俗基本上不受干扰,除了行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外,犹太人仍然是自由人,有权从事任何职业,经营任何行当,甚至可以拥有奴仆。这一系列的政策使得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能够相对自由地生活,发挥自己的才干。所以不久在巴比伦就有了许多犹太富商,有的犹太人后来还成为高级官吏,成功地适应了巴比伦这个异族社会和环境。犹太著名先知耶利米劝戒犹太人安心于在巴比伦的生活:"……你们要盖房造屋住在其中。栽植田园吃其所产。娶妻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我所使你们被俘到的那座城,你们要为它求平安……"(《耶利米书》第29章5-7节)在这样一个宽容的社会中,巴比伦犹太人不仅生活改善,生活水准很快就超过他们在故土时的水平,(注:阿巴·埃班:《犹太史》,阎瑞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65页。)而且在人数上也有了较大的增长。据认为,在巴比伦囚虏之初,世界上犹太总人口大约只为12万5千,50年后,单是巴比伦的犹太人数已超过15万。(注:麦克斯·戴蒙特:《犹太人,上帝及历史》,美国世界文献新书馆出版社,1964年,第67页。)巴比伦犹太人的繁荣和强盛对于犹太民族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才是犹太民族未来的希望。当然,如果由此认为这一客观条件一定会保证同化不会发生,会保证一个民族会长期生存下去,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民族若一味沉湎于巴比伦的生活方式,是注定要自取灭亡的。事实上,历史已经表明不知有多少像犹太民族一样被掳至巴比伦,或其他国度的民族从此销声匿迹。犹太民族若想作为一个民族存在下去显然必须在保持民族性上作出不同寻常的积极努力。幸运的是,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巴比伦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沉湎于异族生活方式,相反,在民族反思的基础上,为了防止同化的发生,他们更加审慎地注意维护和发展民族固有的传统,特别是注重发展犹太民族特有的宗教思想,从而终于成功地找到了维系犹太民族的强有力的纽带。犹太民族的凝聚力由此得到孕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