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评析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王宇博 参加讨论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在政治观点上表现为独立民族国家的共和主义。早在19世纪50年代,兰格就开始宣传共和主义,主张成立独立的澳大利亚共和国。他出版《为了澳大利亚金色土地的自由与独立》一书,指望能起到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他在书中援引美国的先例,认为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要想获得自由和独立,只有建立共和政体,而别无其他良策可循。在澳大利亚,"各移民区像是一些孩子,它们由父母扶养成人,然后割断羁绊而独立"。他指出澳大利亚各殖民区在英国的统治下已经成熟了,应该向独立国家发展。因此,他强调:"澳大利亚共和政府应是建立在普选制、联邦制和代表制的民主政体柱石上的。"(注:格林伍德:《澳大利亚政治社会史》,第202页;M.麦克肯纳:《迷人的共和国》,第79页。)
    进入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关注澳大利亚的未来,共和主义逐渐弥漫于全澳。一位名叫G.布莱克的共和主义者写道:"我们通宵达旦地研讨政治经济和哲学问题,……仔细研究每一个事关人类新生的新计划。"(注:M.麦克肯纳:《迷人的共和国》, 第133 页。 )1887年,"共和主义者联盟"成立,成为宣传共和主义的中心。它的政纲是:澳大利亚各殖民区结成联邦,建立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共和主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加入,更使它具有民族性。虽然人们对共和主义的具体解释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隶属于英王的白人国家。长期担任维多利亚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丁·希金博特姆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尽管在国内事务管理上殖民地立法议会要拥有完全独立的权利,但是,殖民地与英帝国的联系仍应保留",即"在英王名义下的独立"(注:M.麦克肯纳:《迷人的共和国》,第119页。)。 这也是同期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的理论和行为指南。新南威尔士政府总督H.帕克斯对此的看法是:"共和主义的精神……不是反对君主政体,而是反对专制制度。"(注:《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1891 年3 月17日。)
    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共和主义不同于美国、中国、法国等国家的共和主义,它并不把君主制完全置于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对立面,而是在平等的前题下把受法律约束的君主与自由民主相结合,这是敬重君主的英吉利民族心理在澳大利亚的体现。在英国,一个不犯错误,统而不治的君主被认为是社会稳定的象征,能够使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安全感。伏尔泰称英国为"百姓自由还和君主制并存的国家"(注: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5页。)。 恩格斯坦言:"大家知道,没有一个地方比英国更崇拜统而不治的人们。"(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2页。 )作为英国移民殖民地的澳大利亚,英国移民是以英王臣民的身份来到这里,并以这种名义与母国保持着联系。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人或机构能够有英王那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所以,澳大利亚共和主义实质上是崇尚自由的英吉利民族心理在澳大利亚的本土化,它反映出澳大利亚人在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上与英国的渊源关系。
    
    澳大利亚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国家,是体现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源于澳大利亚民族的形成和社会现实,基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生存和利益关系,对澳大利亚的社会风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隐性影响。
    "伙伴关系"是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的一大内容,显示出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移民之间的相互友爱关系。它的形成可追溯到1788年"第一舰队"抵达澳洲,是19世纪移民们披荆斩棘和开荒垦地的产物。在那艰苦创业的时代,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迁徙流动的生活方式迫使移民们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从到达澳洲开始,他们就处于互相帮助的状态,共同搭盖茅舍,开垦荒地,谁遭不幸,左邻右舍便竭力帮助。"因此,一个人总是乐于找到一个伙伴,一个自己能够信得过的人,而伙伴情谊也就作为一种澳大利亚人的品质而获得了一种半神秘的意义"。这种伙伴关系情谊浓厚,以致在早期的澳大利亚,异性之间的爱情都逊色于同性之间的友情。前往澳大利亚的日本商人会得到这样的嘱咐:"日本人必须懂得,澳大利亚……有着根深蒂固的'伙伴情谊'的因素。"(注:约翰·根室:《澳新内幕》,第5页。 )澳大利亚人对这种伙伴关系大加讴歌。
    这种伙伴关系是基于平等主义的社会意识之上的。由于来自英国的移民绝大多数是到此来谋生创业的英国社会下层民众(如伦敦东区的居民),因此,在英国社会上根深蒂固的贵族意识在此黯然失色,母国的社会等级关系也难以在澳大利亚生根。而且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发展与移民们的同舟共济是紧密相联的,再加上社会富裕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社会的两极分化不太明显,所以,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划分毫无意义。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平等的社会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力,没有地位的高低之别。"当权的澳大利亚人倾向于跟他们的顶头上司或下属保持像同事一样亲密的工作关系,大多数事情是通过讨论和商量,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来完成的"(注:约翰·根室:《澳新内幕》,第60页。)。因此,澳大利亚文化虽源于英国文化,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澳大利亚文化是"去掉了上层阶级"的英国文化。曾有一位初到澳洲的英国贵族在码头上拿出1英镑, 示意一位过路的澳大利亚工人将其行李搬运到旅馆。这位工人随之掏出5英镑,嘴里含着烟蒂, 对贵族说:"给我擦皮靴。"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接受平等观念的国度"。以平等为行为动机的英国移民在长期的相处中,自然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伙伴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