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翁同和略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档案》 李侃 参加讨论

四时代的悲剧人物
    近代中国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是屈辱和斗争、黑暗和光明交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充满着艰难困苦的变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也发生过许多悲剧性的事件,出现过许多悲剧性的人物。在晚清政局纷争角斗中的翁同和,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悲剧之一,是他立朝20多年,对于朝廷来说,可谓“公忠体国”,尽心竭力。对外力求抗敌雪耻,重振国威,不忍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对内力求励精图治,国运再兴,不忍青年皇帝成为亡国之君。愿望不可谓不好,志向不可谓不大,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身为“帝师”,位列“宰相”,参预枢机,可谓位高权重。但是实际上他的权力和政治能量却很有限。他对外国侵略,力主抵抗,反对妥协,然而他不能调动和指挥一兵一卒;他主张强硬外交,但却不善于办理对外交涉;他的地位和声望虽然很高,但是对于大多出身于湘、淮系的地方大吏却无可奈何。他身为户部尚书,掌握财政大权,然而却无力为练兵造械筹措必要的费用,甚至连将海军军费挪用去修筑颐和园这样的事情,他也无法阻止,只有照办。结果只能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
    悲剧之二,他与光绪在长时间的教学和相处中,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和君臣关系。在他的精心教育和关怀下,把体弱多病、胆小任性的皇家幼儿,培养成一个有志振作、开明通达的青年皇帝。他把清朝振兴的希望寄托于皇帝,尽心辅佐,冀成大业。然而这位皇帝却并无实权,即或亲政,也要听命于母后慈禧。而慈禧最担心、最忌恨的就是怕把统治大权落于皇帝之手,不论朝局如何纷争,派系如何纠葛,真正握有决定大权的只有慈禧一人。本来曾受过太后恩宠擢拔的翁同和,因为他效忠光绪,就必然遭到慈禧的疑忌。甲午一役,因为翁氏与光绪坚决主战,原想借此一战,打败日本,不但可以重振国威,而且可以提高皇帝的威望。然而战争的结局却是海陆惨败,《马关条约》成为空前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但战争的失败,屈辱的条约,却为慈禧收拾残局再次掌权提供了条件。而主战的光绪和翁同和却给自己套上了政治枷锁。
    悲剧之三,翁同和不但为“帝党”首领,号称“南清流”领袖,而且屡掌文衡,门生故吏甚多。表面看来,声望很高,追随者甚众。但是他所依靠和结纳的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物发起议论,慷慨激昂,头头是道,但都是无拳无勇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而办起实事却一筹莫展或者轻率偾事。所谓“帝党”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十分脆弱的政治集团;所谓“清流”不过是放言高论、不断分化的松懈政治群体。翁同和和光绪皇帝看似羽翼很多,实际上是势单力孤,一遇重大风浪,就形同狂涛中的失舵孤舟,漂泊无定了。
    悲剧之四,甲午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而对于光绪和翁同和来说则是对自己政治命运的孤注一掷。十分险恶的内外形势,处境艰难而满怀痛苦的光绪和翁同和,他们如果想要在政治上立足,就必须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有所作为。而恰在此时,1895年4月以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为开端的维新变法思潮陡然兴起。这时,对维新变法言论主张已有了解的光绪和翁同和,在甲午惨败、洋务破产之后,除了决心变法再无别的出路。1896年翁氏在给友人的信中曾明确表示:“深以旧法实不足恃”,“不变法,不大举,吾知无成耳!”但是究竟怎样变法,他却提不出明确主张和具体方案。康有为等一千多名应试举人的上书,引起了他的高度注意,因为1898年康有为的第一次向皇帝上书就得到了翁氏的赞许。康氏考中进士并派为工部主事之后,翁氏看到第三次给皇帝上书,决定亲自会见康有为,二人相见,会谈良久,翁氏认为康有为确有“经世之才”,决定向光绪皇帝推荐。康有为成为光绪实行变法的实际策划者,是由于翁氏的推荐,而正是由于康氏的策划,才有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幕有声有色的戊戌变法的政治活剧。百日维新戏剧性地展开,又戏剧性地失败了。值得思考的是,在变法开始不久,慈禧用皇帝诏旨的名义,驱逐翁氏出都还乡,“诏旨”一下,满朝王公大臣以及翁氏的门生故吏,居然没有一个敢说半个不字。这位耿耿忠心的恋主老臣,只有叩别皇上,洒泪出都,而且从此永别政坛,终老林间。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希望,都化为泡影,等待着光绪皇帝命运的是瀛台幽禁;等待着清朝命运的则是十二年以后的灭亡。而翁氏的悲剧幕落之时,也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兴起之日。就在翁氏逝世后一年,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清朝统治的寿命已经快要完结了。
    为什么说翁同和是时代的悲剧人物?因为以翁氏的品德和才能,权力和胆识,而扮演了悲剧角色,这完全是时代变迁造成的。因为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注定行将衰亡了。清朝统治这座大厦,从基础到梁柱,都已经腐朽到了极点,任何修补支撑措施都无济于事,翁同和也好,光绪、慈禧也好,谁也无法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平情而论,如果在几百年以前,不但翁同和可以做良臣、做贤相,光绪也可能做明君、做英主,就是被世人憎恶责难的慈禧,也未必不能做治国有为的“太后”。然而,时代变了,历史再也不能为他们提供演出喜剧的舞台了。
    作者附言:在撰写本文时,主要参考了谢俊美的新著《翁同和传》。同时参考了庄练所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翁同和》;宋元强所著《清朝的状元》。不敢掠美,谨此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