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再来看一下华侨。华侨的救国运动1935-1936年出现了高潮。在欧洲以法国为中心成立了许多抗日救亡组织,1936年1 月这些组织又联合起来组成了旅法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3月,德国、英国、比利时、 意大利、苏联等国也相继成立抗日团体,这些团体结集起来组成了全欧抗联。在南洋,同年2月新加坡华侨成立了各界救国联合会, 陈嘉庚发起成立了华侨筹赈会。菲律宾、缅甸也有同样的动向。当时,很多华侨虽然支持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同时也批判"安内攘外"的政策,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注:拙稿《国民政府和世界华侨》(前述《20世纪中国和日本》下卷)、拙稿《南京国民政府的华侨行政和侨务委员会》(《东洋史论》9号,1996年)。)由此可见, 华侨们也只是处于呼吁抗日阶段。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段时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国共两党均以解决国内矛盾为最优先;城市民众和华侨要求抗日的运动高潮迭起;东北义勇军只是在局部地区,并且是在受国民政府政策限制的情况下进行了抵抗。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的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人以"阻止苏联进军远东"、"防止朝鲜赤化"、"扑灭排日运动"为借口挑起的,选择了中国内外抵抗力最弱的时期和地区,是巧妙而有计划的。因此,尽管日本侵略东北,但是中国由于国内矛盾而不能抵抗,只能停留在抗日战争准备阶段。 (二)抗日战争的开始(从七七事变到中国胜利、日本战败) 那么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是什么时候开始战争的呢?1937年7月17 日,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发表声明指出,卢沟桥事件解决得如何是"最后的关头"。在8月12 日的国民政府最高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明确声明:对于日本无止境的侵略要进行自卫抗战。另一方面,15日日本也发表声明说,现在已到了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的时候。这是中日两国实质意义上的"战意表明",可以看作是宣战书。这期间,以抗日七君子为首的众多政治犯得到了释放。9月,中共的合法地位也得到承认, 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样,蒋介石取得了包括中共也承认的最高权力地位。最终,国民政府开始战争的时期是在七七事变以后,其路线也不得不从由英美支援的反共建国路线转到抗日自给、进行内地经济建设的"抗日救国"路线上来。这才进入了"全民抗战"阶段。以国内矛盾、阶级矛盾为主的时期一举发生质的变化,开始转向最先解决国外矛盾、对日矛盾的抗日战争阶段。国民政府在失去上海等金融工业集中地带的过程中,于1938年4月发布了《抗战建国纲领》, 实行总动员体制。8月召开了国民参政会,从人员构成来看, 国民党依然占优势,但是中共党员和第三势力也有参加,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目的在于集结民心,进行抗日。另外,经济方面也以军事为中心迅速进行了改组,西南、西北内地金融网的扩充、工厂转移、建设水利、开垦农田、交通网的准备扩充等都相继实施。原来合作社的重点是建立以信用、运输为中心的农村社会经济基盘,这时也顺应战争需要,开始生产军需、民需品,掀起了一个新的支援抗战的工业合作运动。另外,还组织了4大银行的联合体--四联总处,国家金融进一步集中。 而且通过新县制、田赋征实,行政的中央集权化和战时财政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强化。(注:拙稿《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历史学研究》485号,1980年10月)、拙稿《重庆政府的战时金融》(《中国国民政府史的研究》,汲古书院1986年版)、前引拙稿《重庆政权的战时经济建设》等。)一方面,中共也停止了土地革命,在根据地实施三三制,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采取主要解决对日矛盾的战时体制。第三势力则以支援国共两方来贯彻抗日意志,保持着其独立性。 华侨也与此呼应,1937年10月全欧抗联打电报给国民政府,"希望坚持抗日,武装民众,收复失地",表示了支援国共双方的姿态。在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地区各种活动也很活跃。例如,旧金山曾出现了以支援中国抗战为目的向总统请愿的活动,阻止了2500吨铁屑的对日输出。后来参加美军的华侨多达1.3万人以上。南洋的抗日运动也十分热烈。 1938年1月,在新加坡迎接孙科的华侨3000 多人高呼着"打倒日本"的口号进行示威,另有2000多人举行了反日游行。另外,在仰光和西贡也举行了数千人规模的华侨抗日大会和示威游行。在这样高涨的抗日热情中,南洋华侨的统一机构--南侨总会于10月成立了。华侨也认为,尽管"二十一条要求"提出以后中国遭到了日本的反复"挑衅",但是并没有进入战争状态,直到七七事变以后才真正奋起抗日。(注:《南洋年鉴》(辰),南洋商报出版部1939年版,第173页。) 七七事变以后,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成以后,中国从不抵抗阶段一步跨入了"全民抗战"的抗日战争阶段,世界各地的华侨也一并卷入了这场战争。日本由此陷入了一场不能自拔的侵略战争。 三结束语 (一)关于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战争史研究动向问题可以归纳如下:日本的研究是从日本侵略政策和侵略意图的连续性问题出发,以十五年战争论为中心展开的,争论的要点是战争的起点究竟是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但是另外还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观,最近突然出现在论坛上。那就是右翼的军国主义史观,它主要来自两股思潮。一股是由左翼转化为右翼的;另一股是由抵制"白人军国主义"的日本国粹主义和"超民族主义"的原右翼思想合流而成的。他们对于世界舆论很少批判英美等殖民主义,却一味谴责日本而感到很不服气。他们的论调是:日本为抵制帝国主义时代的欧美列强侵略亚洲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势力"所展开的"防卫、自卫"战争中,无论是日韩合并,还是对华战争,都是为了防卫日本而迫不得已进行的。以林房雄为起点的一系列活动激烈抨击"远东裁判史观",认为这是胜者,尤其是美国对败者进行的一方断罪。同时,他们又试图克服"共产国际史观"。这些主张虽然强烈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反美、反共、反苏、反华的意识都很浓重,呼吁日本人要有"自尊心"。对于来自中国、韩国的"教科书批判"极为反感,认为这是干涉内政。他们一致抨击日本十五年战争论的历史学,认为那是全盘否定日本的"黑暗史观"、"自虐史观"。这种隐瞒侵略历史的做法很可能使日本重蹈覆辙。 (二)论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段战争准备时期,国共是如何因国内矛盾无法解决而没有、或无能力与日本抗战的问题,明确第三势力、学生、华侨的抗日要求是极其强烈的这一事实。并论述了国共两党、第三势力、华侨在七七事变后的抗战阶段是否参加了战争的问题。十五年战争论以日本的侵略政策和侵略意图的连续性为基准划分时期,反而使中国国内的质的转变、构造的发展及七七事变的划时代意义这一系列的非连续性事实变得模糊起来。其结果是,在国际上被视作中国政府的国民政府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虽然也有人认为,九一八事变当时国民政府应该抗战;在国内矛盾已转为对日民族矛盾时,国民政府没有认清矛盾的所在。(注:参见西村成雄的《现代中国历史意识的展开和历史学》,(《现代中国》第60号,1986年6月)等。)但是, 应该重视的毕竟还是国民政府实际的动向。至少我认为应该把有连续性的侵略意图、侵略政策与战争本身明确区分开来,不该混为一谈。(注:例如,姬田光义提出从日清战争到日本战败是"五十年战争"(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日中战争》,1993年版,第11页)。如果把日本武装侵略的意图、政策的连续性作为基准,而完全忽视战争的空白期。那么此立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进而言之,从第一次山东出兵算起应是"十九年战争",从1874年对台湾第一次武装侵略算起则应是"七十一年战争"。如果考虑其后的侵略的必然因素,那么从明治政府建立算起该是"七十八年战争",依此类推。甚至从幕末算起叫"百年战争"也未尝不可。)我也高度评价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但是仅仅是局部地区的东北义勇军的抵抗斗争不能被视作中国进入了战争状态。换言之,我并不反对重视局部,但是如果局部掩盖了整体,那就有必要重新调整位置。综上所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确实一贯有侵略意图并有侵略行动,然而主权国中国虽遭侵略,国民政府却不仅没有表明战意,甚至不持战意,作为国家意志,一贯是回避战争。十五年战争论恰恰与其自身的宗旨相违,对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单方侵略"不抵抗"的中国,在没有形成战争状态下的侵略实态无法明确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