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张学良研究(专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王海晨 参加讨论

三、关于民族观的现实思考
    通过对张学良民族观从形成到实践的探索,再结合今天的现实,我们就会愈益感到加强民族观研究对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这是因为:(一)民族观是民族成员对于民族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与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有关,但不能等同,感情和意识一般只在民族矛盾上升期间反映强烈,而民族观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可以透过民族生存环境的表象对民族的基本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二)民族观形成的社会现实因素人们往往不容易忽视,但对历史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容易淡漠;(三)民族观具有凝聚民族力量的功能,但它为民族导航的功能是更重要的;(四)加强对民族优秀个体民族观的研究,对整个民族都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民族精英的民族观是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是民族观形成的基础,民族意识是对民族存在的反映,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3](P30) 。正因为意识有这样的特质,人们往往只在民族生存环境、民族尊严受到威胁和凌辱、民族内部出现分裂的时候,才会产生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整体意识。在和平发展时代,人们对此就容易淡化。事实上,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始终存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和战争与革命时期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发展时期,但帝国主义依然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并没有改变,产生民族问题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没有得到解决。在民族内部,如海峡两岸,也存在政治上的对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滋生民族离散力的土壤并未消除。因此,民族成员只有民族意识和朴素的民族感情,只能解决民族的表象问题和整体认同感,而如何警惕、吸附、抵制离散力,不被表面现象和歪理邪说所诱导,还要靠上升到理性的正确民族观的指导才能认清民族所面临的本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民族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和现实因素,一是历史和自然因素。社会和现实因素主要指的是民族所面临的具体实际问题,如面对强敌入侵,民族内部出现分裂局面等,这些因素容易被感知,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长期形成的共同地域、共同心理方面的因素人们往往容易淡忘。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人们滋生了一种“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大国无忧”的心理习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地大已经无法避免远程武器的袭击,地域上的、空间距离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再是民族生存的优势。这是民族观要作出而且只有民族观才能作出回答的隐性问题。
    一个民族没有正确的民族观作引导,就不会有民族凝聚力;有了民族凝聚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民族观导航,也会给这个民族带来灾难。民族观是在民族感情基础上引发,又超越感性情绪上升到理性层面的心理,它对民族力量具有聚合功能,又控制着力的释放方向,具有导航功能。导航功能的特质是它同民族凝聚力的区别所在。民族凝聚力可以使民族成员结成一个整体,但它没有也不能全面地回答民族力量凝聚起来后的向位问题,这就很容易被一些野心家将力的方向引向歧途。如20世纪30年代,日德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大和民族”和“日尔曼民族”的凝聚力不能说不强,这自然与法西斯的诱导有关,但“凝聚力”确实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没有当时民族的狂热,战争也很难组织得起来。这说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民族价值观作指导。
    正确的民族观可以协调民族成员与民族整体的关系,可以抑制民族离散力的滋生。民族的“化合”与“化分”,凝聚与离散,起决定作用的是民族成员的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民族的离散力常常在有“力”的地方滋生,如有一定政治权力的阶层,政治信仰不同又有经济实力的群体,本身力量虽弱但有国际力量庇护和支持的地区等,是最容易出现民族离散力的。台湾的李登辉、台独分子,胆敢背弃民族大义,宣扬“两国论”,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就是依仗着国际势力的支持,台湾经济实力的发达,手中又握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如果所有民族成员,包括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当局上层人物都像张学良一样有一个正确的民族观,将民族利益放在高于党派利益、地区利益、个人利益之上,就可以有效地抵制李登辉之流分裂祖国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加强对张学良这样民族精英的民族观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0-02-15
    【参考文献】
    [1]张学良。对百十二师全体官兵的讲话。张学良文集[C].下, 香港: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2]张学良。抗日理论与实践。西安。解放日报[N].1937年1月8日、9日。
    [3]张学良。对独立第四十旅、骑六师十一旅、绥署特务团的讲话。(1935年4月25日)载于《军事周报》[J]第8期。
    [4]张学良、杨虎城。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西安。 解放日报[N].1936年12月23日。
    [5]张学良。在西安市民大会上的讲演词。西安。解放日报[N].1936年12月17日。
    [6]张学良。在河北平津等党部委员欢迎宴会上的答词。(1931年4月23日)张学良文集[C].上,香港: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7]何千里。桂系李、白对张学良的争取。张学良和东北军[M].
    [8]毛泽东选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张学良。在国立第二工学院的讲演。天津。大公报[N].1930年12月14日。
    [10]张副司令讲演集。第2辑,转引自张学良文集[C].下,香港: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11]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编。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C].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
    [12]张学良。新生活运动与民族复兴。(1934年8月25 日)张学良文集[C].下,香港: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