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倭寇”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樊树志 参加讨论

沿海民众一向有从事海上贸易的传统,作为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明初以降,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沿海民众出海贸易,无异于断绝沿海民众的生计,激化了矛盾,也诱导了违禁的海上走私贸易。浙江、福建、广东三个市舶司垄断的勘合贸易,根本无法适应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需求,因此在正常的市舶司渠道的官方贸易之外,早已存在走私贸易这种民间渠道。正如台湾学者陈文石所说:“在贡舶贸易(即勘合贸易--引者)制度下,虽然持有勘合国家可享有贸易上的种种特殊权益,但究为贡约所限,不能随其所欲自由往还。同时此仅为贡舶国家王室或官方支持下的贸易,一般番商因不能取得勘合,便无法进口。而贡舶输入货物,又为政府所垄断。虽然市舶司或会同馆(会同馆开市仅限三天或五天)开市时,中国商人可承令买卖,但仅为官方所不肯收买的残余物品,货色粗劣,数量亦微,品类价格又都有限制,而且往往供求两不相投,双方俱不能满足所欲,于是贡使、中外商人,遂互相勾结,窝藏接引,进行秘密私贩活动。尤其中国海商,在政府禁海垄断,外舶特权独占的双重刺激下,既不能取得公平合法的贸易,便只有越关冒禁,挑战下海,从事非法贸易了。”[6]相对于广东沿海对南洋的贸易而言,浙闽沿海对日本的贸易,控制更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一旦浙江市舶司停罢以后,海上贸易的供求失衡尖锐地凸显了出来。
    对于“罢市舶”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当时人深知其害,几乎众口一辞地指出:“罢市舶,则利孔在下,奸商外诱,岛夷内讧,海上无宁日矣。”[15]及至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扩展至福建,情况更趋严重,曾参与平倭的谭纶说:“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凡几也,无中国绫绵丝枲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昔人谓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要都塞了,好处俱穿破,意正在此。今非惟外夷,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也。”[16]深刻地揭示了海禁愈趋严厉的大背景下,沿海民众由海上走私贸易而发展为海盗(即所谓倭寇)的轨迹。
    日本的正常勘合贸易断绝之后,他们所需要的大量中国商品只能通过海上走私贸易渠道获得,中国的走私贸易商人鉴于获利丰厚,多愿意与日商勾结进行走私贸易,甚至远航至日本沿海岛屿进行交易。日本商人大多以现银(日本所产白银)支付,中国商人常获利达十倍之多。由平倭总督胡宗宪挂名、出于其幕僚郑若曾之手的《筹海图编》,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书中记载走私往日本的中国商品种类很多,有丝、丝绵、棉布、绵绸、锦绣、红线、水银、针、铁锅、瓷器、古钱、药材等,其中尤以太湖近旁湖州所生产的湖丝最为畅销,价格不菲:“丝,所以为织绢紵之用也,盖彼国自有成式花样,朝会宴享必自织而后用之。中国绢紵但充里衣而已。若番舶不通,则无丝可织,每百斤值银五十两,取去者其价十倍[17]。与徐光启《海防迂说》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互相印证:湖丝运往日本“取去者其价十倍”[18]。如此一个重大的获利渠道,一旦遭到官方禁堵,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正如茅元仪所说:“贫民倚海为生,捕鱼贩盐乃其业也,然其利甚微,愚弱之人方恃乎此。其奸巧强梁者自上番舶以取外国之利,利重十倍故耳。今既不通番,复并鱼盐之生理而欲绝之,此辈肯坐而待毙乎!”[19]
    由此人们不难悟出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所谓倭患的根源来了。
    当时留心经世韬略及边防的唐枢,在“倭寇王”王直接受招抚后,为身负平倭重任的胡宗宪咨询时,谈到倭患的根源,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以下几点:第一,中国与外国的贸易难以禁绝,海禁只能禁止本国百姓。他说:“中国与夷各擅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本朝立法,许其贡而禁其市,夫贡必持货,与市兼行,盖非所以绝之。律欵通番之禁、下海之禁,止以自治吾民,恐其远出以生衅端”;第二,嘉靖年间的倭患,起源于海禁政策。他说:“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作法,相延百数十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嘉靖六七年后,守臣奉公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嘉靖二十年后,海禁愈严,贼伙愈盛。许栋、李光头辈然后声势蔓延,祸与岁积。今日之事,造端命意实系于此。夫商之事顺而易举,寇之事逆而难为,惟顺易之路不容,故逆难之图乃作”;第三,所谓倭寇,其实是中国百姓。他说:“使有力者既已从商而无异心,则琐琐之辈自能各安本业,而无效尤,以为适从。故各年寇情历历可指:壬子之寇,海商之为寇也;癸丑之寇,各业益之而为寇也;甲寅之寇,沙上黠夫、云间之良户复益而为寇也;乙卯之寇,则重有异方之集矣”[20]。
    唐枢作为倭寇的同时代人,以目击者的身份所提供的证言,洞若观火、鞭辟入里的分析,今日读来仍禁不住要拍案叫绝!
    3
    谈到“嘉靖大倭寇”,“倭寇王”王直是必然要提及的重要人物。被明朝官方视作江洋大盗的“倭寇王”王直,其实是一个从事海上走私贸易的徽州商人。
    徽商研究的奠基人藤井宏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成名作《新安商人的研究》中,注意到徽商(日本学者称为新安商人)在浙闽沿海的进出口贸易。他指出:嘉靖十九年(1540年)许一(松)、许二(楠)、许三(栋)、许四(梓)勾引葡萄牙人络绎于浙海,并在双屿、大茅等地开港互市。《筹海图编》卷五浙江倭变记云:“嘉靖十九年贼首李光头、许栋,引倭聚双屿港为巢……光头者,福(州)人李七;许栋,歙(县)人许二也……其党有王直、徐惟学、叶宗满、谢和、方廷助等。出没诸番,分迹剽掠,而海上始多事矣。”此时王直不过是许氏兄弟的僚属。《日本一鉴》海市条:“……嘉靖二十二年邓獠等寇闽海地方,浙海寇盗并发。海道副使张一厚因许二等通番,致延害地方,统兵捕之。许一、许二等敌杀得志,乃与佛郎机夷竟泊双屿,伙伴王直(名鍟,即五峰)于乙已岁(嘉靖二十四年)往市日本,始诱博多津倭助才门等三人,来市双屿。”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巡抚朱纨派遣都指挥卢镗等突袭双屿港,一举覆灭所谓海贼的老巢,生擒李光头、许栋,王直等收集余党,重振势力,把老巢移到金塘山(定海县西八十里海中)的烈港(沥港),直到嘉靖三十六年被胡宗宪擒捕以前,东南海上全是王直的独占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