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尼赫鲁的农业政策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金永丽 参加讨论

一、两派之争与尼赫鲁模式的提出
    独立时,印度的农业情况很糟。在1946-1947年以前的40年间,印度的粮食产量只增长了12%,而与此同时人口却增长了40%以上,因而导致印度人均粮食获得量大幅度下降。[1](P96)发展农业是独立后印度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印度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发展农业?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后印度的政治领导人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即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是最根本的问题。但是在采取何种战略问题上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分歧,如农业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应占据什么地位?如何在农业和工业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政府在农业发展中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为了促进农业增长,有没有必要改变印度的土地所有制模式?等等。独立时的印度面临着一个极为复杂的土地关系结构,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土地集中,土地分配极不平等,如约22%的农村家庭没有土地,25%的农村家庭只有1 英亩以下的土地,而有20英亩以上土地的5%的农村上层家庭却占有全国41 %的土地;[2](P29)二是剥削极为严重。从柴明达尔地主到实际耕种土地的佃农之间有多层中间人,土地的实际耕种者--佃农,受剥削最重。他们的生活尚且无保障,更不用说投资于农业了。面临着如此复杂的土地关系结构,印度政府领导人在如何增加粮食产量问题上,分立为左、右两翼。左翼以尼赫鲁为首,倡导"制度战略",主张通过改革土地关系结构和减少不平等的方式增加农业生产;而右翼则认为,土地关系改革虽然能够减少不平等,但却不能解决产量问题,因此他们倡导"技术战略",主张在不改变现有土地关系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农业科技达到实现农业增产的目的。独立初期,以尼赫鲁为首的政府左翼在政治斗争中取胜,因而在尼赫鲁执政期间,奉行的是"制度战略"。6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战略陷入危机,右翼的"技术战略"占了上风,并且持续至今。
    尼赫鲁的"制度战略",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它不仅要解决提高农业产量这样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要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发展。因此他的主张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实现土地改革;二是发展生产和服务型合作社;三是实施乡村发展计划。其中实现土地改革主要是希望通过废除中间人制度、制订土地最高限额、租佃制改革和土地归耕种者所有等措施刺激实际耕种者生产更多的产品。而发展合作社则是为了实现土地规模效益。将土改产生的小块土地联合起来,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实施乡村发展计划将能够使每个村庄都能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
    二、尼赫鲁模式的理想性及其内在合理性
    许多人都认为尼赫鲁之所以要实现土地关系改革,主要是由于他信仰平等和社会主义,然而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在50年代,不仅社会主义者主张土地改革,而且右翼也赞成土改,不过后者意在通过土改实现政治稳定,而左翼则更关注平等罢了。尽管有此差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在寻求增加农业生产的政策。尼赫鲁的土改主张中废除中间人、改善佃农地位等措施即出于此目的。他极力否认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是他坚持土改的唯一原因,"我们说过,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我不打算给什么是社会主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我们力图避免任何僵化的或教条式的思想。甚至在我经历的一生当中,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不想使我的思想局限于任何僵化的教条。但是广义地说,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类型的生活'是指什么呢?我们是指在一个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实现美好生活。很显然,除非我们能够生产足够多的财富,以达到实现美好生活必备的标准。否则,'社会主义类型的生活'不可能实现……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有关土地最高限额问题,人们很自然地会同意这项措施,因为它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但是人们还应记住,一个成长的社会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生产更多的财富,否则社会就不能进步,因为它没有用来分配的东西。如果在确定土地最高限额和任何其它促进某种平等的过程中停止积累财富,那么你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不管是在工业还是在农业当中,唯一和首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否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富"[3] (P96)。对于在农业部门建立合作社的问题, 尼赫鲁也持有同样的看法。尼赫鲁不仅从社会主义中国取经,而且从资本主义以色列取经。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尼赫鲁受中国的合作社震动很大,却很少有人注意尼赫鲁也派专家到以色列考察那里的合作社,以便印度能学习以色列发展合作社的经验。尼赫鲁坚决反对有些人把他的合作社思想只看作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不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他说:"由于某些奇怪的原因,'合作社'一词令许多人害怕不已……,据说这会导致某些可怕的东西--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和合作社没有任何关系"。[4](P141 )他说:"通过组织合作社,农民们可以将资源汇集起来,提供信贷并供应种子、农具、化肥等,并且能够组织销售他们的产品。合作社可以消除高利贷者和中间人。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农民都组织起服务型合作社的原因"。[ 4](P130)尼赫鲁也从生产的角度考虑发展生产合作社。他认为,小农不进行合作就不可能利用现代技术,合作是小农未来增加生产的关键。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合作运动,使所有的村庄和农民都加入进来。
    简言之,在尼赫鲁的农业政策模式中,平等与生产并重,并不存在前者排斥后者的问题。尽管尼赫鲁的农业政策模式有其内在合理性,但是它脱离了印度土地关系的实际,富于理想性,因而必然归于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