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尼赫鲁的农业政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金永丽 参加讨论

三、尼赫鲁农业政策的内在逻辑
    在尼赫鲁的农业政策中,排除了运用价格刺激机制和利润推动机制促进农业发展的做法,而且科学与技术在其中也不占据显著地位。右翼成员之一,1953-1957年印度粮食部长A.P.杰恩争辩到,"在我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和个人组成的思想流派,他们足不出户,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压低农业价格为计划提供金融支持。他们中的有些人说:'在市场上,强行制订小麦、水稻和其他农业商品价格(在极低的水平上),就能解决价格问题。工资不会提高,计划也能顺利推进。'这些人似乎忘记了在我国的经济当中,还有一个农业部门,它是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执行了一个低价位的政策,那么它就是一个倒退的政策。如果我们的政策不向农民提供刺激,他就不会进行生产,如果计划失败了,那么它就是由于压制农业价格造成的"[2](P34)。那么,尼赫鲁和他的计划委员会是如何看待价格刺激政策和投资于科学技术问题呢?
    尼赫鲁认为,以价格刺激和利润推动为核心的农业战略不符合印度社会的文化特征。他说:"说一般印度人对利润驱动无动于衷是荒诞的。然而印度人对利润并不象西方人那样对其顶礼膜拜。钱多的人或许会遭人妒忌,但却不会受到崇拜或尊敬。尊敬和崇拜仍然属于善良和聪明的人,尤其是那些为公共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的人。印度人的观点即使是大众的观点,也从未赞同那种获取精神。"[5](P554 )当他的对手在价格刺激问题上向他提出挑战时,尼赫鲁争辩说:"刺激是必要的,这一点我同意。但是,刺激也有许多类型。有些刺激对社会有益,有些则不然。……我不想在印度过分鼓励获取心"[4](P140)。 不仅如此,50年代的经济理论也促使尼赫鲁和他的计划制订者们推动制度战略,放弃价格刺激机制。这一时期的经济理论认为,农民对价格变化并不敏感。农民只满足于生产消费必需品。而对"收入最大化"并不感兴趣,因为收入等于价格乘以产量,所以较高的价格还有可能导致降低产出。50年代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是贸易问题,即发展过程中部门之间相对价格的角色问题。这一理论认为,农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多项剩余,如粮食剩余、劳动力剩余,甚至是外汇剩余等。需要粮食剩余是因为:一必须满足工业化条件下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二必须平抑粮价以避免由粮价上扬带来的工资上涨,从而保证工业化的顺利进行。需要储蓄剩余是因为必须有足够的投资来支撑工业化。需要劳动力剩余则是因为工业化要求建立一支工业劳动力后备军,这样做还可以保证工业工资水平较低。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廉价的获得这些剩余,即不需要对农业大量投资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尼赫鲁的工业战略正是基于这一逻辑。
    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独立后印度也奉行了一种工业化战略。尼赫鲁的工业化战略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求速度快,二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三是允许私营企业在许多部门存在,但是基础工业和重工业必须由公共部门来经营。这样一种工业化战略从多方面影响着印度农业政策。首先它影响农业投资。印度的二五计划提出了5 %的经济增长目标。如前文所述,工业化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做后盾。一方面它必须足以养活增加的工业人口,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有限,必须尽量减少粮食进口,并增加国内粮食产量。同时由于发展重工业,必须有大量的投资做支撑,所以发展农业就只能在资本投资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得以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尼赫鲁政府提出了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程度、发展合作社和重构农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战略来实现农业增值。因为尼赫鲁和他的计划委员会相信,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程度的方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却不能增加工业产量;投资于工业较之投资于农业会带来更大的回报。其次,尼赫鲁政府的工业战略对农业价格政策也有影响。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需要大宗粮食供应,但是却必须压低粮价。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总体价格水平对粮食价格波动非常敏感。尼赫鲁说:"粮食价格是仅次于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两者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如果粮价攀升,那么我们的整个计划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们怎样保持合理的粮食价格呢?唯一的解决办法似乎是随时都保存有巨大的粮食储备。众所周知,一旦政府进入公开市场,粮价就会上扬。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政府以固定和合理的价格义务购买粮食……我认为除此以外别无他途"[2](P29)。
    总之,在尼赫鲁的农业战略中,价格控制,而非价格刺激机制占据主导地位。在尼赫鲁看来,在印度的文化背景下采取价格刺激和利润推动机制是不可取的;当时的经济理论也排除了推行价格刺激机制的可行性;工业发展战略也要求控制粮价,以免影响计划的进程。尼赫鲁相信能够在微观经济背景下解决农业问题,首先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从租佃制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并拥有自己的土地,农民就有动力增加生产,充分发挥劳动潜力;其次鼓励农民加入服务性合作社,这样就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及时出售农产品,免除中间人盘剥,并实现规模效应。
    尼赫鲁对科学技术在农业中所起作用的看法也受到其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尼赫鲁虽然不同意提供价格刺激,但是却不反对使用农业科学技术。他说:"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说明在农业方面什么是错误的话,那就是那种可称之为科学农业的东西完全匮乏"[6](P19)。一·五计划中尼赫鲁政府对投资于大型灌溉项目情有独钟。尼赫鲁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将四个大型的河谷项目称之为"新时代的神庙"[3](P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