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青口述史(2)
第二类采访对象是知青中的民间领袖,他们不是官方树立的典范,而是在“文革”结 束后风起云涌的知青返城风中脱颖而出的人物,所谓“时势”造出的英雄。这些来自民 间的知青,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焕发过夺目的光彩,一旦大潮退去,他们又回落民间,归 于平凡,而且,目前的状况也比较艰难。 第三类采访对象,是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知青。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与大 多数知青如出一辙,下乡、返城、下岗(或退休),经历的是一样的人生三部曲。但这样 的经历是典型的,在他们的种种坎坷与苦难中,浓缩的不只是知青,而且是几代中国人 的宿命。 口述方法之于知青史研究,究竟有哪些价值? 首先,它给研究开拓了新领域、扩大了新视野,补充了大量的新资料。它使少数人把 持的史学从象牙之塔中走出来,接近民众、接近现实,把握时代的脉搏。历朝历代的历 史、包括文献档案史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除了极少数“漏网之鱼”的野史笔记以 外,主要是由统治者来写的,代表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意志,而真正来自民间的话 语则几乎被忽略或者窒息。口述方法,使普通百姓参与了历史的创作,使人们在领教雷 霆万钧的“主旋律”之余,还能倾听到来自民间的娓娓絮语。我所采访的这些人、这些 事,许多都是文献史料中略而不计的。他们的回忆,使我们得以从民间的立场返观历史 ,而他们的叙说,也难免与舆论的操纵者迥异。换句话说,口述虽然只是一种方法,它 的繁荣,却足以给历史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宽广的场地。 口述的方法,对鉴别文献史料的真伪也有重要意义。对文献的“偏爱”,可以说是我 们史学工作者的本能,不过,对它的局限,我们的理解可能也深一些。我们在跨入史学 门槛之初,老师就要讲陈垣老的校书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就是 通过多种校勘方法,察知文献真伪,辨明记载正误。但只是从文献到文献的考辨,还是 不够的。口述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发现历史文献的错误。我当年在《中国知青史--大 潮》一书中,专门写了《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一节,但是,到那时为止, 所依据的还只是文献资料,没有接触到一位在新疆生活过的上海知青,更不用说“阿克 苏事件”的亲历者甚至欧阳琏本人了。这种局限给我留下了诸多缺憾。信息的单一,直 接影响到我对欧阳琏的了解。《知青史》中关于“阿克苏事件”中的欧阳琏,这样写着 :“总指挥是十四团的欧阳琏。他是个残疾的青年,已离婚,留下的一个孩子也送给了 别人,身体不好,人称‘半条命’。他自告奋勇站出来,要众人听他的指挥……”这段 话的前两句,根据的是当时的官方档案,没有想到却错误百出。后来得知,欧阳琏既非 残疾,也没离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上海知青,因病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孩子,所谓“ 半条命”更无从谈起。多年后,当我面对面采访欧阳琏之后,才算弄清了他的身世和事 件原委。 长期以来,史学的主要工作方式,是钻“故纸堆”,是人与物的交往。人是活的,物 是死的,只要一味钻研下去,能够有所发明,达到所谓“物我两忘”的境地,也会产生 一种飘飘然的快感。不过,长期与“故纸堆”打交道,对人对事的判断也难免偏激,或 者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这个道理,是我在做知青口述史的过程中逐步悟出来的。与利 用文献治史不同,口述史的工作方式是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感 情上是互动的,受访者的一颦一笑一悲一喜,在采访者的心中都会卷起涟漪。 “文革”中间和“文革”以后,主流媒体关于知青典型的报道是截然不同的,好则好 到极点,符合“高大全”的标准,坏则坏得流浓,简直千夫所指,臭不可闻。不同的时 代按照不同的政治需要把他们塑造成不同的“典型”。但那个被打上时代烙印的样板, 与坐在我面前接受采访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又有多少相同之处呢? 过去我写《中国知青史》,对知青典型,从整体上是把他们看作“政治工具”,从个 体上是把他们视为简单的“政治符号”,观念保守、思维僵化、缺乏个性、甚至“头上 长角,身上长刺”,似乎就是他们的共性。这样一来,书中留给他们的就只有揭露和批 判了。一旦我作口述,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并且成了朋友,就发现以往的看法太片面。 典型也是人,有他的喜怒哀乐,优点和缺点,极富个性的方面。 柴春泽,一个极左路线最猖獗年代红得发紫的知青典型,在我的《中国知青史》,曾 无情地将他称为“有写信癖”的人。通过与春泽的交往,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朴实而 且循规蹈矩的人,思想上的拘谨可能有一些,但绝对是个好人,工作认真到了极点,每 天早到晚退,同时当着许多班的辅导员,被人们看作“活雷锋”。他当年领着知青在玉 田皋种的稻子,如今扩大到了数万亩,仍在造福一方。采访增进我对他的了解,经历、 观念、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不再重要,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吃饭,我开玩笑说: “你是极左,我是极右,咱们现在坐到一块了。”他给我打电话,也是一口一个“大哥 ”,挺亲的。 刘继业、吴献忠,都是柴春泽当年“一个战壕的战友”,辽宁的著名知青典型。“文 革”结束后他们同遭牢狱之苦,还被开除了党籍。如今的刘继业,已是一个大型国营企 业的中层领导,这里有周围人的宽容与帮助,更有他本人的勤奋与执著。吴献忠至今仍 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自称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她最大的一个理想是,将来有机 会在沈阳盖一座知青大厦,里面有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有钱的知青来,没有钱的 知青也请进来。你可以认为这个理想有点离谱,却不能怀疑她的真诚。在一个铜臭熏天 的环境里,这样真诚的想法不是很可贵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