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的历史分期与早期拜占庭(2)
上述几种分期方法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认识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从罗马时期到拜占庭时期是以历史的继承、延续和发展为主流还是以中断或分离为特点?罗马-地中海世界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分裂"?如果发生了"分裂",其原因是什么?是来自"外部"因素,还是来自"内部"因素?长期在中世纪欧洲世界保持着其旺盛生命力的"罗马-地中海大一统"观念产生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它在中世纪欧洲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在决定西方各封建君主国与罗马教皇、拜占庭皇帝之政策取向的问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要说明上述问题,必须简单回溯一下"前拜占庭"时期,即自罗马帝国3 世纪危机以来罗马-地中海世界的深刻历史变化。 所谓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其实质是奴隶制度的危机, 中外学者对于这一结论并无疑义。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危机在地中海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究竟带来了什么变化?是否引起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以戴克里先改革为标志的晚期帝国,究竟构架于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之上? 3世纪的危机,给罗马-地中海帝国带来的变化是决定性的, 它促进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以小生产及租佃制度为主体的早期封建关系的产生。它破坏了罗马奴隶制大帝国各地区的联系和奴隶制的商品经济,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帝国经济生活的主导。3世纪危机以后, 帝国政府加强了对于帝国各地区各阶级人民的超经济强制,戴克里先的帝制改革就构架于这一基础之上。戴克里先之后,君士坦丁经历了与其他权力集团的长期角逐,于324年重新统一了地中海-罗马世界, 进一步深化了戴克里先改革的内容,并以承认基督教和迁都于帝国东方希腊化地区的举动,完成了将古典的以多神崇拜为其精神支柱的罗马奴隶制帝国改造为以新兴的基督教为其精神支柱的以小生产者和自由租佃农为主体的早期拜占庭帝国。虽然我们还不能肯定地说,在君士坦丁时期拜占庭帝国已经确立了封建制度,但是至少可以说,自君士坦丁以后,封建因素在罗马-拜占庭世界开始稳步发展,正在取代古典时期的残酷而落后的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因此,自君士坦丁重新统一罗马-地中海帝国以后,其名称没变,仍然是"罗马帝国";其人民使用的基本语言没变,仍然在西方以拉丁语为主,在东方以希腊语为主;其首都的名称不变,仍然叫做"罗马",只是自帝国的西方迁移至东方,并在其前面加了一个"新"字,以示与古代罗马相区别;东西方新旧都市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共和时期遗留的元老院和城市库里亚体系也保持不变,但是,元老们的出身背景和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早期帝国时代大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而演变成新兴官僚阶级的代表。他们虽然也是大地主,但已经放弃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这种变化在帝国的东方更为明显。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生活结构和阶级结构方面,在皇权的更加集中和专制方面,在新的宗教组织逐渐取代旧的传统宗教的势力方面,在行政、官僚和军队体系方面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最后,传统的"罗马帝国"只余一副躯壳,其内部已经完成了本质的变化,只待条件成熟,就会脱壳而出。君士坦丁时期(324~337年)的统治就是这一长期演变过程的开始。 其次,虽然戴克里先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即实行"四头政治",或曰"四君共治"体系,采取了对罗马-地中海世界分而治之的方针,但是,所谓"罗马世界"(orbis romanus )的概念却一直存在于整个罗马-拜占庭早期历史中。在戴克里先的改革活动中,最典型的是他的帝制改革:他摒弃了自奥古斯都以来确立的传统的罗马皇权观念,不再自称元首(princeps),而改称君主(dominus); 不再强调"君权取自于民"的原则,而强调"君权受命于天",并通过一系列宗教礼仪和宫廷仪式弘扬这一原则,将皇帝与平民隔离开来:凡罗马公民欲面见皇帝,必须行跪拜礼,只有少数权贵在得到准许后才可以吻皇帝长袍的边;帝国的高级官员成为皇帝的私人臣仆,而不再是公民意志的代表,皇帝在他们的官阶之上冠以"神圣"的字样,如司掌财务的官员被称为"圣库掌管者"(或称"圣库伯爵"),帝国议会被称为"圣议会"或"御前会议",以强调他们与皇帝个人的关系;皇帝的露面也成为真正的宗教盛会,绛红色的丝绸袍服成为皇室的象征和皇权的标志,镶饰着宝石的皇冠,则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245页。)。但是,戴克里先没有从此建立一个人的绝对独裁,而是在他的三个"共治者"中间分割了帝国的统治权,他在帝国的东方和西方分别设两名奥古斯都和两名恺撒,分别以一处战略要地为自己的驻节地,各自管理帝国的四个不同地区。为了保持皇室的统一性,在理论上,两位奥古斯都被认为是兄弟(当然是以戴克里先为主),而两位恺撒则分别是他们的儿子,并以联姻方式使奥古斯都和恺撒们建立了血统联系,以防止帝国被分割。在理论上,四位统治者是完全一致的,所有法令皆以四人的名义联合签发。这个由多位皇帝分别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模式,一直延续到476 年。在476年之后, 这一传统则成为拜占庭东方皇帝选择储君和摄政者的一种常用方式。所以,从早期拜占庭时期人们的观念看来,帝国东西方的分治,只是"分治"而不能算是"分裂"。而且,东西方皇帝在法律和政策上的协调和互相支持也一直存续于"分治"期间。不过,从实质上看,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民族的原因,东西方帝国之间的分歧本来就有,而且在两君或"四君"分治期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它们的"分裂"本来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已。总之,罗马-拜占庭世界是一个形似统一实则分离的世界,但是有一股传统的力量一直在小心地保护和维持这一形式上的统一,此即"罗马-地中海统一帝国"、"罗马世界"的传统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