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历史语境中的宽容(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彭小瑜 参加讨论

现代教会法的刑法已淡化得几近于无。《教会法汇要》的相当分量是教会刑法,反映中世纪西欧宗教组织对社会的深入渗透。教会法的管辖权范围止于教会成员,异教徒处在教会司法之外,不受教会法庭审判,除非他们伤害基督徒或以其他方式侵犯教会利益。格兰西说,惩罚那些处在教会律法以外的人是上帝考虑的问题(注:C.23,q.4,d.p.c.16:“有些人只能以正确有益的告诫去责怪,但不可对他们施以肉体的惩罚,对他们的惩罚是留给上帝去考虑的事情。当罪犯不在我们的律法范围之内,或者当罪犯的行径对我们昭然若揭却不能清楚地证实于法庭的时候,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制裁”。)。换言之,教会法一般不适用于异教徒,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格兰西将他们置于教会司法权威以外。正式的、得到教会认可的皈依以接受洗礼为标志,洗礼在教徒与非教徒之间建立一道界线,前者受教会法统辖,后者由他们自己的世俗法和宗教法管制。教会法是神法的体现,而神法本身是绝对普世的,既适用于基督徒,也适用于非基督徒。异教徒未必违反教会法,但他们的恶劣品行依然冒犯上帝,因此会受到神法制裁(注:C.23,q.4,c.17 et d.p.c.17.教规第17条并非如所附梗概所言是奥古斯丁的作品,福里德伯格认定这段文字来自《论真假忏悔》(De vera et falsa poenitentia),为11世纪后半期的无名作者所撰写,见MPL 40,cols.1115.P.Anciaux,La théologiedu sacrament de pénitence auXIIe siècle,Louvain:E.Nauwelaerts,1949,p.15.)。异教徒之无信德源于他们的傲慢,上帝有时会利用一些异教民族去惩罚另一些崇拜偶像的民族,他们由于傲慢而对其中的神意浑然不觉(注:C.23,q.5,d.p.c 49.)。格兰西对教会权威所不及的异教徒的处分设置了教会传教法的一些原则,但一般与教会刑法无涉。
    异教徒和异端分子被格兰西作为同类处理,其用意显然是以教会法为手段纠正所有妨害人类拯救的谬误(mala),理解他对异教徒的处分必须联系他对异端分子的立场。
    无信德不仅为异教徒所独有,异端分子同样也是无信仰的堕落者。格兰西对无信德的把握精细微妙,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无信德是指犹太教和其他非基督教宗教(注:D.54,d.p.c.14:"De his autem,qui ininfidelitate empti ad gratiam baptisimi venire desiderant,quidfieri debeat ……"D.54,c.15.C.28,q.1,d.p.c.2:"……qui ininfidelitate sibi copulati sunt."C.28,q.1,d.p.c.10.为方便读者,本文所引拉丁文史料一般都译成汉文或只保留出处。此处涉及词语的辨析,所以引用一些拉丁原文。),是指缺乏或拒绝基督教信仰,其后果是无法获得永恒拯救。严格地讲,拒绝皈依不是教会可以依法惩办的罪行(注:C.28,q.1,d.a.c.15:“凡不出于信心的都被说成是罪,因为凡是没有依照这一信心、为获得永恒拯救去做的,在主的眼里都是无用的。”)。其次,无信德状态会驱使异教徒、特别是犹太人作出违反教会法的事情,比如诱惑或胁迫基督徒背教。这类罪行理应由教会法庭审判(注:C.28,q.1,d.p.c.10,cc.11-12.)。再次,无信德也存在于受过洗礼的恶人身上。犹太人固然“不忠不信”(perfidia),异端分子也犯有同样的谬误(注:D.63,d.p.c.28(异端:in hereticorum perfidiam);C.35,q.1,d.p.c.1(犹太人:in cecitate suae perfidise)。关于这两个语词(infidelitas,perifidia)有一些很出色的研究,见H.Lubac,Exégèse médiévale,vol.2,part 1,Paris:Aubier,1960,pp.153-181;B.Blumenkranz,"perfidia",Archivum Latinitatis MediiAevi 22(1951-1952),pp.157-170.)。有些基督徒实际上崇拜偶像,但没有正式放弃教会成员的身份(注:C.26,q.5,d.a.c.1,c.12)。创立和追随异端思想者、裂教者和被处以绝罚者,不管他们是否公开申明背弃基督教,在格兰西看来,都是“与教会隔绝的教徒”(fidelesexcommunicandi),都在“教会之外”,都背离了“天主教信仰的真谛”;异端和基督徒犯下的其他罪行当然要受教会法的制裁(注:C.1,q.1,d.a.c.19,c.24,q.1,d.p.c.4.)。
    在《教会法汇要》里,罪性(peccatum)和罪行(crimen)有时有比较清楚的划分,但二者的界线往往游移不定,是后来的教会法汇要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能够明确界定法律上的罪行概念主要是凭借阿贝拉德的思想。他认为,罪行(peccata criminalia)是指严重的、必须惩罚的罪性,其特征是不仅冒犯上帝,而且违反人法,为社会所唾弃,是外在的行为,而不单是内心的活动(注:MPL 178,cols.647-651.)。按照《教会法汇要》,罪性是反正义的、屈从人之虚弱凶恶的秉性,诸如怒和恨(注:C.15,q.1,d.a.c.1,d.p.c.2.)。在第25节第3条教规之后的评注里,格兰西试图区分罪性与罪行,但他的努力比较笨拙,招致一些现代法制史学家批评(注:S.Kuttner,Kanonistische Schuldlehre vonGratian bis auf die Dekretalen Gregors IX,Vatican:BibliotecaApostolica Vaticana,1935,pp.4-9;W.Rees,Die Strafgewalt derKirche,Berlin:Duncker & Humblot,1992,140-142.)。他首先说各种罪性都是罪行,然后又说罪行是犯法的罪性(criminale peccatum)或恶名昭彰的行为(criminalis infamia),是应该依法控告、给予惩罚的罪性,是故意的行为(注:D.25,d.p.c.3,pars 2-pars 4;d.p.c.5.)。他在第81节简单地说,罪行乃是严重的罪性(注:D.81,c.1 Sinecrimine id est sine gravi peccato debet esse qui ordinaturepiscopus [rubric].)。遗憾的是,格兰西没有进一步澄清罪性与罪行的区别,在对第25节第25条教规的评注里他没有把罪行定义为外在的行为,反而说重大的罪行(crimina)不仅指亵渎神灵、杀人、通奸、抢劫,也指傲慢、嫉妒、贪婪以及时时滋生的怒火等心态(注:D.25,d.p.c.2,pars 6.)。
    《教会法汇要》对异端的定性是确切的。格兰西明白提出,异端既是罪性也是罪行,而且是即使犯罪人已死法庭也应审理和处罚的罪行(注:C.1,q.2,d.p.c.10;q.7,d.p.c.26.C.24,q.2,d.a.c.6:"Sunt enimquedam crimina,de quibus etiam post mortem acusari possuntquilibet vel dampnari,veluti heresis.")。他还说,异端是导致绝罚的罪行,是罪性也是罪行(注:C.24,d.a.q.1;q.3,d.a.c.1 et d.a.c.10.),是必须依法处罚的罪性(注:C.23,d.a.q.1;q.4,c.7.C.24,q.4,d.p.c.26,d.p.c.27,d.p.c.30,cc.4,9,18,19,23,24,35,39,40,44,50,51.)。格兰西没有清晰分辨他所使用的词语(peccatum/crimen),但实际上他知道,有些罪性严重到违反法律、招致刑罚的程度(注:现代教会法也将这样的罪性定为罪行。参见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Codex iuris canonici)第2195条。1983年的《天主教法典》第1321条:“1项-任何人,非有外在违法或背命行为,而其行为因故意或过失而严重有罪责者,不得受刑罚的处分。2项-惟故意违反法律或命令者,受法律或命令所定的处罚;其行为出于缺乏应有的注意者,不法;但法律或命令另有规定者,不在此限。3项-有外在犯罪行为者,即推定应负罪责;但显有反证者,不在此限。”中译文引自1983年《天主教法典拉丁文-中文版》,台北:天主教教务协连会出版社,1988年再版。),刑罚此时起到维护教会安定的作用,不是迫害人,而是解救人(注:C.23,q.4,d.a.c.26;q.5.c.17.)。有时他称这些违法行为为罪行(crimen)(注:C.5,q.6,c.3.C.11,q.3,d.a.c.78.C.24,q.3,d.a.c.10,在这一评注里两个拉丁语词(peccatum et crimen)被当作同义词使用,都指罪行。),有时则称为罪性(peccatum)(注:C.23,q.4,d.p.c.27,c.50;q.5,d.p.c.49,pars 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