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高觉敷(即前述在30年代最早翻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的那位学者)为 朱光潜的《变态心理学派别》作序,称此书对变态心理学派别的叙述采取了“不偏不倚 的态度”。通观全书,高氏之论确非虚言。不过,朱光潜在这种貌似客观的笔法后面, 也有臧否褒贬,如他在叙述维也纳学派与柔芮西派的争执时,这样写道:“我们读佛洛 德自著的《心理分析运动史》,不禁起一种不大惬意的感想,这般心理分析学的先驱, 谈到谁在先发表某个主张,谁是正宗,谁是叛逆时,互相倾轧妒忌,比村妇还要泼恶。 这是科学史上少有的现象。”朱氏文字直率而不失风趣,批评尖锐而不失幽默,其在20 世纪30年代的写作风格可见一斑。 此外,潘光旦在翻译英国心理学家霭理士的《性心理学》一书时,在注释中泛论中国 古代社会的变态行为,这应是现代中国学者用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史中的变态行 为的作品,已远远超出译作的范畴了。大体与此同时,另有心理学家张耀翔在研究心理 变态问题时写有《中国历史名人变态行为考》等文,林传鼎写有《唐宋以来三十四个历 史人物心理特质的估计》一文。至于历史学家借用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历史,那时似乎 还不成气候。 历史学家借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那是要等到20世纪80年 代之后。 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犹如春风化雨,为学术研究创造了很有利的宽松的环境,也为 西学的引入提供了外部条件。综合这一时期心理史学的引入,是在“弗洛伊德热”的推 动下行进的。所以,先有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般性的介绍,继之就有大量的探 讨心理史学的文章发表,各抒己见,亦有争论(注:为了说明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就其 一些主要的论文,罗列如下:蔡雁生:《创造“历史心理学”刍议》,《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1983年第2期;周义堡:《史学研究应重视社会心理分析》,《安徽史学》1987 年第2期;李桂海:《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口号的心理分析》,《争鸣》1987年第3 期;吴达德:《历史人物研究与心理分析》,《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邹兆辰 、郭怡虹:《略论我国心理历史学的建设》,载《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 社1987年出版;邹兆辰、郭怡虹:《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简析》,《世界历史》19 87年第4期;陈锋:《论心理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江汉论坛》1988年第1期; 胡波:《试论历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2期;裔昭印:《 心理学原理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林奇:《研 究封建社会史必须重视对帝王个性心理的分析》,《社会科学家》1988年第5期;罗凤 礼:《西方心理历史学》、《再谈西方心理历史学》,《史学理论》1989年第1、4期; 朱孝远:《现代历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徐奉臻:《 群体心理历史学探微》,《求是学刊》1993年第4期;胡波:《社会心理与历史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邱昌胤:《心理分析法:一种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 》,《贵州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宋超:《汉匈战争对两汉社会心态的影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罗凤礼:《心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 研究》1998年第3期;邱兆辰:《当代中国史学对心理史学的回应》,《史学理论研究 》1999年第1期。)。 仅从大陆新时期所发表的这些论文来看,它大致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 心理史学的学科地位、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心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关 系,个体心理(如帝王心理)与群体心理(如商人阶层),社会心理、民族意识与文化心理 ,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之异同,西方心理史学的衍变与现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与历史研究,当代美国心理史学的发展等等。总之,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域外 这一史学新说在当代大陆学术界所激起的回响。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两部著作:一是谢天佑的《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吉林 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这本书着眼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通过 对两千年来臣民心态的分析,阐发秦始皇嬴政以来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士 的应对苦心,于中国古史研究另辟蹊径,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此书虽因作者的溘然逝 世而戛然中止,所写才及半,但作者借用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所 叙所论恣肆新颖,其思绪足以表明作者之识见,而又无生搬硬套西方社会心理学术语之 嫌。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认为是中国大陆学界对西方心理史学的一个重大的反响。 另一部著作是彭卫的《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这是大陆学界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关 于心理史学理论架构的作品。作者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向人们揭示 往昔岁月中各种人的动机、欲望、气质、性格、情感、智慧、能力、处世观、择偶观、 生死观等精神状态,窥探群体幻觉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变态心理等,为人们洞悉历史深层 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作者年少才盛,其书不仅材料丰赡,内容宏富,而且论述精审, 自成一说,文采斐然,值得一读。 关于台湾心理史学方面开展的情况(包括译介与著述),我们所知甚少,这里只能略说 一二。 众所周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的心理史学研究与同时期的中国大陆情况不同 ,它大体承袭了20世纪前期的路数,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于60年代末开始勃兴 。从70年代开始,台湾学术界陆续译介西方学者的有关著作,如有:Frank E·曼纽尔( Frank E.Manuel)的《心理学在史学上的应用与滥用》(原载Daedalus,Winter 1971), 江勇振译,载《食货》复刊二卷十期(1973年2月)。又如,康乐、黄进兴主编的《历史 学与社会科学》的论文集(华世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其中收有两篇很重要的心理 史学译文,即:Fred Weistein and Gerald M.Platt,The Coming Crisis in Psychohi story(《当前心理史学的危机》);Bruce Mazlish,Reflections on the States of Ps ychohistory(《对当前心理史学发展的回顾》)。两文均为70年代中叶美国心理史家的 作品,翻译者为康乐岛。此外,康乐岛还翻译了当代美国心理史学名家埃里克森的名作 《青年路德》(由台北源流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