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手工业的地域特色 “江南”一词,在秦汉史籍中屡见记载。这里所说的“江南”,是泛指岭南以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包括会稽、丹阳、豫章、南郡、江夏、长沙、桂阳等郡,还有沿长江南岸的巴蜀之地也在其列。也就是汉代扬、荆二州的大部分和益州的一部分地区。 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社会文明。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到东汉一朝,扛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度趋向缩小,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手工业领域显著进步,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纺织业方面,汉代江南的蜀锦、越布都颇有知名度。 蜀锦是最早驰名于市场的传统手工产品之一,它以图案古雅、富有地方和民族风格著称。巴蜀土地肥沃,桑叶鲜嫩汁多,蚕丝质量很好,丝绸的上色性特佳。另外,那里的水质最适于丝绸染色和洗濯。两者相辅相成,为蜀锦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汉时,蜀锦的颜色鲜艳,经久不变。扬雄在《蜀都赋》中称赞蜀锦为“阿丽纤靡”和“自造奇锦”。著名的蜀锦还畅销海内外如印度等地,并且转输到中亚、西亚一带(注:《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降至三国,其花色品种日见繁多,有织纹由粗到细、互相对称,宛如雨丝的白色线条,再配以各种图案的雨丝锦;有在单色的底色上织成彩色方格,配以各色图案的方方锦。史称“蜀之锦绣,绝妙天下”(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百一十八《太平清话》。)。可以想见蜀锦在我国丝绸我上的重要地位(注: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学术出版社1989年版。)。 江东闽越一带出产的细质麻布,也是一种质量优良、堪与织锦同比的纺织品。《后汉书·陆续传》载:“(续)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可见越布之精细。这种越布,在东汉前期不多,还是一种高级的赏赐品,如《后汉书·皇后纪》载,明帝死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惜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注:一端二丈),杂布二千匹,黄金十斤。”和帝死后,邓太后赐贵人“王青盖车采饰,辂、骖马各一驷,黄金三十斤,杂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到东汉后期,服著白越布的人多了,但越布仍被视为贵重服装。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说:“从奴仆妾,缘服葛子升越,简中女布,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可见它仍是与“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并列的。《后汉书》注引沈怀远《南越志》说“蕉布之品有三:有焦布、竹子布,又有葛焉。虽有粗精之殊,皆同出而异名。”又引扬雄《蜀都赋》曰:“布则蜘蛛作丝,不可见风,筩中黄润,一端数金。”盛弘之《荆州记》曰:“秭归县室多幽闲,其女尽织布,至数十升。”看来,葛子、升越(当即是白越、越布)筩中、女布可能是葛、麻中的四种质量优良的品种。葛、越出自会稽,女布出自秭归附近,筩中出自蜀郡。左思《吴都赋》说:“蕉葛、升越,弱于罗纨”,说明这两种麻葛织物胜于丝织品(注:曾延伟:《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另在印花技术上,江南人民已能应用套版印花丝织物。金银色印花纱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三套版印花纱。印花敷彩纱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印花纱。这些印花法都突破了只有绣花的传统工艺,使丝织物的质量有显著提高,为后世的缕空版筛网印花法、绞缬印花法等作了技术准备(注:[6]王:《马王堆汉墓的丝织物印花》,《考古》1979年第5期。)。 在造船业方面,汉代江南的楼船很有名气。由于江淮以南多水阻,早在春秋时期,吴、越的楼船士就已经出现。史称“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卒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注:《越绝书》卷八。)。汉代,楼船士的发展更为迅速。据文献记载“秦使尉屠睢将楼船士以攻越”(注:《汉书》卷六十四《严助传》。)。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注:《华阳国志》卷三引《蜀王本纪》。)。武帝将伐闽越,“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注:《史记》卷三十《平准书》,《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汉书》卷六《武帝纪》。)。又武帝平定南越反叛时,“因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击南越”。可见,秦汉的楼船士,不仅遍布南方各地,而且实力也较雄厚。江南“多楼船”,这是一大地域特色。 在陶瓷制造业方面,江南人民不但保持着自己的优秀传统,并在釉陶方面进一步创新。与北方釉陶所施的“铅釉”不同,在南方各地发现的各种硬陶上往往有一层薄薄的釉,其成分可能是(氧化硫),颜色很浅,或黄或绿,烧成温度甚高,属于青釉系统(注: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这种硬质釉陶主要流行在江南地区,可说是一种由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制品。佳者胎质坚致细密,色灰白,似为瓷土所制。一般产品的胎料均不及原始瓷,但与中原地区常见的低温铅釉陶器断然有别。根据西汉墓葬的发掘资料,这种带釉陶制品数量约占全部随葬品的一半以上,浙江地区尤多,开始显露出浙江陶瓷的地位和特色(注:《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在江苏盐城(注:《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第8期。)、扬州东风砖瓦厂(注:《扬州东风砖瓦厂汉代木椁墓群》,《考古》1980年第5期。)、江西等地都有这种青釉产品的出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