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文物》 周琍 参加讨论

不仅漆器和铜器制造业上存在着共性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陶器制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可以说中原与江南在制陶业上的联系更为突出。如作为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是一种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它的开始出现,是在西汉的中后期,地区主要是在今陕西省的关中和河南省的洛阳一带(注: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第143-146页、第170-189页,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第109-112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但发展很快,到西汉后期既已相当盛行,流行地区也日趋扩大。东汉时,这种釉陶不仅已普及整个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甚至在长江流域也颇有所见。如湖北襄阳县东汉墓出土的绿釉陶楼。湖南常德南坪的55件随葬品中(注:《湖南常德南坪东汉“酋阳长”墓》,《考古》1980年第4期。),以陶器居多,其中就有绿釉鼎、绿釉蚕、绿釉陶罐、绿釉陶灯、绿釉陶仓、灶、猪圈、鸡埘等多种绿釉器物。此外,在福建、长沙等地也有这种绿釉陶器的出土。从中可看出与中原相关器物之间的渊源关系。在陶器的器型和种类上,中原与江南也有近似之处。1960年1月,在闽侯榕岸边山发现一座西汉初期的墓葬,从其随葬品中的陶鼎、陶豆、陶壶、陶罐等来看,它与中原地区以及广东等地的西汉墓所出的同类器物是很相似的。有的专家认为,这显然是受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注:福建省文管会:《闽侯庄边山新时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5期。)。在福州郊区曾零星出土不少小口细长颈的鼓腹平底陶壶,这种陶壶,与河南济源泗沟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绿釉投壶相同(注:豫博:《济源泗漳沟三座汉墓的发掘》,《文物》1973年第2期。)。在福建崇安汉代城址中出土的汉式陶器,器型有釜、甑、盆、盘、盅、鼎等(注:林中干:《论福建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器》,《考古》1987年第1期。),在中原以及其他地区汉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铜器或陶器中,也可找到雷同或近似的形制。釜,与满城汉墓出土的Ⅴ型铜釜近似;甑,与洛阳中州路出土的西汉初期Ⅰ式陶甑相似;Ⅱ式盆,与洛阳中州路西汉初期Ⅰ式陶盆和满城汉墓出土的Ⅱ型陶盆相似。所有这些,皆可说明,它可能来自中原,或者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漆器、陶器和铜器的比较,可看出中原与江南手工业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共同之处,众多的事实说明,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三、形成上述关系的历史地理因素
    中国是全球自然环境最丰富多彩的国家。疆域辽阔,境内地形多样,自然历史演变过程复杂。加之人类活动影响巨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以及民情风俗、科学技术等影响,因而必然形成一定的区域差异。
    例如在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直到西周和春秋之间,这里的人口密度仍然较小(注:童书页:《春秋史》第82页,开明书店1946年版。),天然植被相当完好。战国时代,华北平原便成为全国人口较多的地区(注: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均见《史语所集刊》5卷2期,1935年。),加速了森林和草原的开拓,因而出现了“宋无长木”(注:《战国策·宋策》。)的情况。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紧邻华北平原的山东丘陵西麓,已经“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并出现了“地小人众”的局面。而它的东郡则开始发生缺乏薪柴的现象(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说明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天然植被已经大量为栽培植被所代替了。
    在同时期的江南地区,尤其是湘江中下游一带,天然植被以亚热带森林为多。近年来根据对长沙一带发掘的楚、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椁和木炭等的鉴定(注:中国科学院:《长沙发掘报告》,《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一种第2号,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三)。),以及对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铁口木臿和竹筐的鉴定(注:文保:《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铁口木臿》,《文物》1974年第11期。),可以证明这一带古代广泛分布着由楠、桂、化香木、梓等树种组成的亚热带森林和毛竹林。
    江南的会稽郡,在春秋时代,这里大部分还是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甚至直到森林开始破坏的南北朝初期,会稽山地南部仍然“茂松林密”(注:谢灵运:《于南山往北方经湖中瞻眺》,载《全宋诗》卷三。),拥有许多“干合抱、杪千仞”(注:《山居赋》。)的巨材。春秋越部族时代的高大豫章树当时也还存在。说明这里从战国到汉代,尚不乏高大的林木。这与北方地区缺乏薪柴的现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不均衡。而对于受自然条件制约性较大的诸如漆器、造船等手工业来说,其发展程度必然是不一样的。
    再从民俗上说,汉时,北方人的主食为麦、粟,南方人的饮食则以稻为主,而在边郡地区人们的粮食则多以杂粮为主。粮食品种的不同,用于造酒的曲不同,则酿酒业的品类在各地区就有很大的差别。
    虽然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性,但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这样又形成了各地区的统一性。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随后,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修筑弛道,对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传播有深远影响。
    汉代基本上承袭秦制,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秩序,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西汉初期和东汉初年,实行奖励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等政策,使生产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汉朝与各民族国家以及其他民族的交往,大大开阔了各族人民的地理视野,民族之间的融合,国家之间交往,有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秦汉时期,由于大力发展交通,全国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交通的开辟,大大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交往,经济得到发展。如东汉建安二年(197年),陈登任广陵太守时,重开邗沟,截弯取直,缩短了江淮之间的航运距离,并开陂塘以利灌溉,客观上对扬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近年扬州出土大量汉代的文物,铜器中有星云镜、月光镜、昭明镜、鎏金嵌玉铜带板等,制作技巧及造型均极精巧,反映了当时扬州手工业生产的水平(注: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第61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秦汉时期,全国涌现了众多的商业都市。除长安、洛阳外,还有邯郸、临淄、蓟、睢、吴、江陵等。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江陵,“故都,西通八巫、东有云梦之饶,亦一都会也。”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各种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出售,“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各都市成为物品的中转站,客观上对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地区间生产的差异性;而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之下,各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在共同的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