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1931年—1945年的中国通史撰述(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黄静 参加讨论

由于唯物史观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史学家从经济因素入手考察历史变动的原 因,非马克思主义史家中吕思勉、周谷城的著作较明显地体现出此意识。周谷城《中国 通史》第二篇讲述自周平王元年至新莽元年(BC770-AD9)的历史,周氏把这段历史的总 特征概括为“私有制生成时代、社会关系发生剧变”,下设六章,分别为:新经济腐蚀 贵族、新经济促成霸政、新经济产生新阶级、新阶级之创造集权帝国、集权帝国之制度 、随社会而演变的学术思想(注:据开明书店1940年版。解放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的修订重版做了调整,此篇和第一篇合并,名为“古代中国”。),可以看出,所有的 论述都围绕着“新经济”这一中心,揭示出由于经济的变动,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政 治制度,以至学术思想都相应地发生变化的历史规律,环环相扣,分析透辟入理。
    另有一些史家认为思想、文化、制度是历史变动的根源。钱穆就认为:“全史之不断 变动,其中宛然有一进程。自其推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之‘精神’,为其民族生命 之泉源。自其到达前程而言,是谓其民族之‘文化’,为其民族文化发展所积累之成绩 。”(注: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对于中国历史 上的大变动,如东汉以后的分裂、隋唐的兴盛,钱氏都是从精神和思想文化方面给予解 释的(注:何兹全:《钱穆先生的史学思想》,见李振志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 997年版,第149-150页。)。缪凤林同样关注制度、文化,从他的《中国通史要略》目 录上即可清楚地看出制度与思想文化所占的重要比重。《中国通史要略》系在其前著《 中国通史纲要》的基础上完成,《纲要》分为导论、历代史略、政治制度、学术文化四 篇,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是重要的两大块,《要略》的撰写仍保留了这一认识。以第四 章“列国时代(东周)”为例,此章共有35目,其中11目叙东周史略,10目叙学术,7目 叙制度,5目叙经济,可见对学术和制度的重视。而且,缪氏明确表示“经济史观不能 解释全部历史”。他以季次、原宪的事迹为例证:“观季次原宪之行,则虽在黄金万能 时代,人生之价值,仍有远超经济之上,而丝毫不为经济所屈者”,故而得出“历史现 象,错综繁赜,固未可尽以经济解释矣”的结论(注:缪凤林:《中国通史要略》第一 册,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67页。)。钱氏和缪氏的共同之处在于,上承国粹主义与 学衡派精神,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怀有深沉的热爱,以宣扬本国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国人 的自信心、激扬民族热情为己任,他们的著作对于振奋民族精神、砥砺国人志气起到了 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体裁形式上,章节体成为史家的首选,同时也有仍依旧体的,邓之诚《中华二千年 史》就仍采用纪事本末体,分类以叙事;钱穆《国史大纲》则采用纲目体,大字提纲挈 领,详近的论述则用小字低两格书写,眉目清楚。同样是使用章节体,各人又有各人的 特点。《吕著中国通史》在编排上独具匠心,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历朝社会、经济、政 治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变迁,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政治历史的变革,上下册其实是两 种不同的体裁,上册文化史部分类似典制体,下册社会史部分则类似编年体按时间以叙 事;缪凤林《中国通史要略》为章节体辅以纪事本末体之作,按时代划分章节,章下以 事设目,该书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录上标明了各目名称,但正文中为连贯叙述,阅读起 来不甚清楚明了;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也是把纪事本末体的精神融入章节体的形式当 中,全书“选择少数节目为主题,给每一所选的节目以相当透彻的叙述,这些节目以外 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为背景”(注:张荫麟:《中国史纲·初版自序》。)。由于“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 动”(注:张荫麟:《中国史纲》,第1页。),因此全书章节的设立紧紧围绕这三个方 面。这一时期采用章节体的通史著作多数是以朝代划分章节,周谷城曾批判旧史分朝叙 述的方法把活动的历史变为静止,认为新体上古、中古、近古的划分办法只是形式上的 更改,着重点仍在朝代,周氏的《中国通史》力图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全书五篇分别 为:游徙部族定居时代(BC770年以前)、私有制生成时代(BC770-AD9)、封建势力结晶 时代(9-960)、封建势力持续时代(960-1840)、资本主义萌芽时代(1840以后),每一 时代的特征相应概括为中国民族初步形成、社会关系发生剧变、由内乱到种族战争、种 族战争愈演愈烈、工国农国相摩相荡,而各篇章节的安排都是为了论证这些时代特征, 秦汉隋唐这些耀眼的大帝国被放置在时代特征下讲述,历史地位被缩小到了极点。
    在文字表述上,除缪凤林《中国通史要略》、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外,大部分采 用的是白话文。文字之优美,首推张荫麟和翦伯赞。这一时期,史学更多的是面向广大 民众,多数史家顺应社会的需要力求文字的通俗,“使有水井处,人人皆熟于史事”( 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为史学的大 众化和通俗化做出了贡献。事实证明,文字表述成为决定著作影响的重要因素,广为传 播的都是通俗晓畅、文字优美之作,可见文字表述的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