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陈光崇教授访谈录(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顾奎相 陈涴 参加讨论

(二)
    我们请陈先生谈谈怎样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大事。
    陈先生说:教学和科研应该是高校并重的两大工作中心,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就应该能担起这两大任务。两者是一种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从时间上说,两者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处理不好就容易两耽误。偏重教学,忽视科研,不仅不能担起科研的重任,而且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偏重科研而忽视教学,当然也不行。作为教师,教学上敷衍塞责,那就没尽到应尽的责任,是误人子弟,并且,这样的科研由于时间上的影响,往往也难以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我体会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教学搞科研,这样就能两者兼顾,互相促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科研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
    我几十年教学当中,先后主要讲过三门课: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那时候,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讲课前不仅要备课,而且得自己编教材。一部好的教材,绝不是简单的历史史实的叙述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汇总,最可贵的是要有编写者本人的独到见解。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保证自己编写的教材的质量。我那时候,每讲一门课,从编写教材开始,直到讲课当中,都把这门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我的科研方向,以求达到教研相长的目的。就是这样,多年来,我的科研方向和选题都是同教学需要紧密相联系的。
    具体说吧。我从浙大毕业以后,就按照自己立下的志愿,当了教师,先后在重庆扶轮中学和安化英武中学教文史。1947年秋季,应业师陶元珍先生之邀,到湖南大学史学系任教。陶先生是明清史专家,当时是史学系主任,我到校后就随他一起研究明清史。那时学校图书馆正好刚买进一套伪满时期影印的《大清历朝实录》,按照陶师意见,我的研究工作就从对《清实录》的编目开始。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把4380卷的《清实录》从头至尾全部查阅一遍,编制了各朝实录的函数、册数、卷数、页数总表和每卷的起迄年、月、日及页数对照表,抄录了各朝实录的序、例、表文及纂修诸臣职衔与姓名,并仿《三国志》裴注的体例做了《永历实录》的补注。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实录体史书产生了兴趣,便进而研究这种史书体裁的源起、发展过程,写成《唐实录纂修考》一文。
    正当我在陶师的导引下在科研路上拓展向前的时候,陶师离开了湖南大学,应邀就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陶师走后,我的工作有了变化,转向了中国近代史教学,原来的研究计划也就搁置下来,而转向了新的研究。在近代史上,湖南有两个著名人物:谭人凤、谭嗣同,他们不仅在湖南很有影响,在中国近代也是有重大影响的。我把二人定为这段教学的重点之一,作重点研究,先整理了谭人凤的自传材料《石叟牌词叙录》,之后,编撰了《谭嗣同年谱》及《<谭嗣同书简>考释》。
    这个时期,有件事我想应该说上几句,那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李达担任了湖南大学校长。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任伊始,就号召全校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发展史。他还亲自给师生讲课。我本来对马克思主义是知道得不多的,但我也不满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衷心拥护解放,拥护共产党的方针,也就自觉响应学校的号召,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逐渐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们搞人文社会科学的来说,确实很重要,这不是口号,也不是教条,这是我这些年研究工作中的真实感受。现在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以为然,或者有所怀疑,其实,这是学习不够,受一些外来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迷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否则,研究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准则,不能对历史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解释,必然走向歧途,而重拾唯心主义的牙慧。而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作到这一点。这个重要问题,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所认识的,并且,开始在教学和科研中自觉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问题,阐释问题。我想,在今天,这个问题对搞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人还是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1952年夏天,东北人民政府派人到湖南大学商调教师,支援东北教育事业,我响应号召,志愿来到人地两生的塞北落户。先执教于沈阳师范学院,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58年成立辽宁大学,沈师历史系并入辽大,从此,我就在辽大扎根了。
    沈师、辽大两校历史系的初创阶段我都经历了,那时候,师资严重缺乏,一个人至少同时要讲三门课程,而且,都没有现成教材,要一边讲课一边写讲义,真是忙得气都喘不过来,不用说起早贪晚,就连节假日都是在伏案工作中度过的。这样的紧张状态持续到1960年,共编写出《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通鉴研究》、《中国史学史》等七种教材,共200多万字,使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两门学科粗具规模。后来,师资队伍扩大,高度紧张的教学局面得到缓解,我于1961年以后除开选修课之外,就主讲《中国史学史》这一门课,时间相对宽松些了。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后,学术环境又宽松了,时间和心情都越来越有利于学术研究,我的科研成果比60年代以前明显增加了许多。不过,少也好,多也好,所研究的内容都和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所有科研选题没有超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范围的。
    结合教学进行科研,首先是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我认为,中国史学史上最重要的名著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通》、《通典》、《通鉴》、《通志》、《文献通考》、《文史通义》。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然就是教学的重点。而这些名著有的部头很大,有的文义艰深,自然成为教学的难点。白寿彝先生曾把上面这十部书统称为“四史六通”,为了讲好课,我对这“四史六通”作了重点研究,几乎每一部都有论文发表。
    其次,结合教学搞科研就是结合教学中的疑点进行研究。中国古代史虽然经过漫长时间内无数历史学家的相继研究,许多问题都已有了定论,但还是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没有弄清楚,这在教学中会经常碰到;还有些问题,似已有定论,但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尚有疑问,应当进一步研究。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总是尽力作一番研究,把问题弄清楚,争取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释。比如:在对范晔所著《后汉书》的评价问题上,有一种意见,认为范晔剽袭了华峤的《后汉书》,我经过将两书的仔细比对,搞清楚了两书有好多不同之处,即便有些雷同的地方也是有原因的,范书无论文辞,还是史论,都胜过华书,不但自成一家,而且超越了前人之作,其价值是不能否定的。我就此写成《关于范晔<后汉书>的三个问题》一文,澄清了范晔《后汉书》价值问题上这个有争议的疑问。我从这些研究中感到一种乐趣。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史学界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象“文革”前所说“五朵金花”、史学史分期等等,本应该结合教学进行研究,但我个人不喜欢打快拳式的研究方法,也没兴趣赶热闹,所以,在那些方面很少有成果,不过,对这些学术动态还是关注的,因为在教学时,必须把最新学术动态和信息传递给学生。
    现在,我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始终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保证教好学的前提下,结合教学搞些科研,虽然这样做对科研成果的数量有一定影响,但我不后悔,通过有限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讲起课来确实是底气足,效果好,心里踏实。我认为,老师对学生来说,是教学相长;而老师对自己来说,就是教研相长。搞教学,离不开科研,科研能促进教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