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恩克鲁玛在加纳的统治(3)
五 在经济上,在1960年宣布国家改制后,恩克鲁玛就开始进行他的“非洲社会主义”的试验。他原先就有一套独特的“社会主义”理论,后来这套理论又被称为“恩克鲁玛主义”或“良知主义”。因为受到国际事件的刺激,他的经济政策也就由务实转向激进。在建立共和国的庆典上,他明确宣布:“我个人不能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在牺牲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让少数人致富。为此,我们将转向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生活,它将完全建立在加纳的条件和基础之上。”[5] (P207)恩克鲁玛这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要尽可能快地改变经济结构,把加纳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他还设想,国内经济建设的成功可以使加纳有更雄厚的经济力量用于支援非洲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帮助别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最终推动非洲大陆的一体化。应该说这一设想的本意是不错的,但却与加纳国内以及非洲大陆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自此以后,加纳的经济政策越来越激进。1960年12月,人民大会党在开完高层会议后宣布了实行计划经济的方案。这一方案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建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建立国家银行垄断黄金收购;建立销售局确定农产品价格;发展集体农场;建立国家商业公司收购各类商品。 政府在恩克鲁玛主持下制订了第一个7年计划。 这项计划明确指出:“加纳不允许公共利益与个人致富同时并存”,私人经济今后“不得继续扩大其设备和经营规模”。在具体政策上国家对私人企业采取了严加限制的做法,使得不少私人企业经营困难甚至被迫倒闭,加纳的曼科阿兹渔业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家公司成立于1953 年,1960年至1961年间用贷款从国外进口了4 艘先进的拖网渔船和捕鱼设备,捕鱼数量能满足国内市场的大部分需要,经济效益很好,与国营加纳渔业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恰好形成对比。但政府不让它继续发展,不准这家公司进口必需的机器设备,致使这家私营公司处境艰难。1963年恩克鲁玛又调曼科阿兹渔业公司的年轻经理奥克兰去国营的加纳渔业公司当负责人。奥克兰后来回忆起他与恩克鲁玛会面时的情况:“总统问了我的年龄,然后对我说‘你知道国家也在办渔业’,我说知道。于是他说‘我要你把它接过来,把你自己的企业交给国家,我要让你当整个加纳渔业的总负责人’。我抓抓头皮,回答道这很困难,因为我一直是自己作出决定的,因此我很难为别人干活……”[4](P164 )最后在各种压力之下奥克兰被迫把他的公司交给国家,结果以后这两家公司经营状况一直都不好,国营公司要靠分享原有的私营企业的利润才能勉强生存。到后来国营企业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连阿克拉的洗衣店也被国有化。 在限制私人小土地占有的思想指导下,恩克鲁玛在全国大力兴办农场,以此作为土地公有的非洲传统村社的再现。1961年全国只有361个农场,而到1962年就猛增至1165个。农场职工有20000万多人, 全部由国家提供住房、衣服、食物和工资。为了扶持这些农场,国家在5 年内投资达1500万英镑。从国外进口的拖拉机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拖拉机常被用来代替自行车用于去邻近的村庄买东西。没有经验的拖拉机手常把它们弄坏,又缺乏配套的拖拉机配件,没多长时间许多拖拉机就被遗弃在树丛中生锈。结果国营农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私人耕种的农民,农场工人几乎养不活自己,更不要说向国家交粮了。其结果是食物供应短缺,粮价上涨,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由于政府无法从农场中提取资金,于是为工业建设提取资金的沉重负担就落在了个体小农尤其是种植可可的小农头上。政府把可可收购价定得很低,以收取巨额的可可出口利润。而农民为躲避这一剪刀差的掠夺,常将可可走私到收购价比加纳高两三倍的邻国去销售。反过来政府又采取严厉的反走私政策,影响了可可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加纳的可可产量急剧下降。 恩克鲁玛在执政的后期还积极主张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坚持花费大量财力搞壮观的大项目,以迅速实现工业化。1961年他在对人民大会党领导人的一次讲话中说:“加纳还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正在奠定社会主义得以建立的基础,亦即国家的完全工业化。假如我们不认真对待工业化和农业革命的问题,那么我们所谈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只是空话。”[5](P213 )为此他建立了可以远飞国外的航空公司、年产几万吨钢的现代化钢铁厂、大型炼油厂和造船厂。而这些大型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些行政官员,对业务不熟悉,另外企业内由于技术和管理人才奇缺,缺乏熟练工人,原料和资金也不充足,致使这些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合乎市场的需要。在22家已经开工的大型国营工厂中只有2家能够赢利,其他厂效益都很差, 比如建在特马的钢铁厂每年需要贴补50万英镑才能维持正常生产。与缺少资金相比,加纳更缺的是管理经验与专业技术。当时政府用了很大的精力去筹集资金和争取外国援助,而很少顾及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时任加纳政府经济顾问的英国人刘易斯就指出:“光靠借钱给非洲人建不成一个企业,借钱给缺乏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只是把钱白白丢掉。尚有潜力的非洲企业家缺的不是钱,而是管理工厂的技术知识和经验。”[4](P147)到1966 年恩克鲁玛政权被推翻时就已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国营企业倒闭。在1963年底,据加纳财政部长报告,政府向国营企业投资4000万英镑,但这些企业的总亏损已超过1500万英镑。这些企业大多成了耗费国家钱财的无底洞。航空公司开辟了远程空中航线,但客机上乘客很少。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政府还成立过一个名为“工人大队”(Workers Brigade)的准军事编制的劳动组织, 由城市的失业工人组成,从事一些公共工程建设,或是去国营农场种粮食。但这个政府控制的组织远不能自负盈亏,每年都要花费几百万英镑的国家拨款,却没有多少经济和社会效益。后来这个“工人大队”的一项重要工作竟然是参加各种庆典活动。比如在1966年初,恩克鲁玛要组织一次庆祝活动以纪念他出狱15周年,遂下令这个组织从全国调5000人来首都的黑星广场参加集会。仅为此项活动“工人大队”就化了3万英镑用于运输、 食宿和做咔叽制服的费用。 由于经济建设的失误,到1964年人民已明显地感受到物资匮乏之苦,像糖、大米、面粉、牛奶、药品这些生活必需品都严重供应不足,商店里无货可卖。那些国营商业公司“一有商品运到,只把三分之一的货物分给商店, 而把剩下三分之二的货物交给女商贩去黑市上销售”。 1965年有一次人们在阿克拉的体育场排长队,不是为了看踢足球,而是为了买一点糖,这时体育场已被改作应急的食物配给品的分配中心。让加纳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所有能用的大部分的外汇储备都被用于建造华丽的候机大楼、豪华的会议中心、原子能反应堆、高等级公路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1965年加纳对外贸易已出现了1.54亿美元的逆差,在1958至1965年间加纳从拥有4.8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变成了负债10亿美元。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