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4)
2.上文所述对史学史研究的强化要求,同样适于各专业、各专题研究状况的总结评析,即打破区域界限,兼顾海内外相关专业的研究情况;按事件顺序条理材料,彰明首创的新见解;注意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提出有待探讨的问题;放宽眼界,注意相邻专业、相关专题的联系和交叉的内容,有为史学史整体研究提供成果的宗旨。 3.史学各个专业、各大专题学术历程的总结、评析,包括长时段的总结或具体的史学评论。这就应该在学术范围内积极地讨论、争鸣和批评,对于史学评论中虚美、偏激等有失公允之处,除了应当随即予以批评外,长时段的史学总结亦可对之驳正。迄今发表的总结综述之文,大多只顾自己叙述下去,较少更正他人之失,这是一个亟待弥补的缺憾。 史学各个专业、各大专题的学术史,在方法和性质上与史学史研究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视为史学史的许多分立的专项研究。而史学史需要提炼、汲取和概括史学各个专业、各大专题的学术史中的信息与成果。例如近代史家萧一山以20多岁的青年学者,于1930年即撰成《清代通史》三卷,是为中国第一部清史,得到学界名家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及日本学者今西龙的热烈赞扬,应在史学史研究中书上一笔。但通过清史研究的学术史总结,我们得知:该书内容丰富,贯穿排满的民族革命思想,但史实上受日本学者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影响太深,事实错误、史料错误、译文错误、解释错误,多达数百条,夏鼐、陈恭禄等皆曾撰文批评。萧一山对陈文起而辩难,双方一来一往,唇枪舌剑,“陈恭禄的批评难免有过甚之辞,而萧一山的答辩则意气用事拒谏饰非”,至60年代萧一山将《清代通史》修订补充后,虽修改了一些错误和补充了材料,但“对于已为史学界证明纯系传闻附会之遗闻野史,仍不忍割弃……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13](pp.25~27)。这样的总结无以偏概全之嫌,给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因此,史学各个专业、各大专题的总结全面开展,无疑是壮大了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史学史的方法、规范贯彻到史学各个专业学术成果的清理之中,起到总括和指导作用,而且通过提炼与概括来联系于各个专业,组成历史学科学术史的研究体系,使历史学科不仅具备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专业队伍,而且其他专业也都形成自己的学术批评及学术史研究的专门学者,二者密切联系、共同工作,统一于史学史研究的方法与规范,这对于当前的史学界是一项迫切的需要。 三、历史学科学术史与史学的健康发展 据以上论述,这里提出“历史学科学术史”的概念,实质就是史学史在学术史的视野下的总体强化和分支细化。全面开展历史学科学术史的研究,可以为学者提供以往学术状况的专业信息,成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础,促进历史学的快速发展。这是事理明显、无须多论的。而无庸讳言,现今史学界出现一些不良风气,侵蚀着历史学健康发展的肌体,已引起许多学者的严重关注。如何在史学领域扼制学术腐败的倾向,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了不少的建议。章开沅指出:“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自我迷失,而首先是因为许多历史学者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自我迷失。”他发出“史学寻找自己”的呼吁,号召历史学者加强史德自律,以“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精神对待学术工作[14]。瞿林东则从另一角度提出“史学寻找自己”的问题,认为“史学应从历史上去‘寻找’自己”,“历史学是希望人类社会重视自己历史的学问,那末它本身就应当首先重视自己的历史”,即历史学应当通过史学史的研究来“寻找”自己[15]。从这些关于“史学寻找自己”的意见中,可以得出启示:系统地开展历史学科学术史的研究和讨论,是端正学风,保证历史学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历史学科学术史研究所具有的学术特点,可以在端正史学风气上发挥以下几项重要作用: 第一,历史学科学术史会着重总结正面的史学成果,其中史学史的研究会将每一时代的史学精品载于史册、彰明后世。而堪称史学精品的唯一标准,将是其学术价值。史学史上传颂百世的名著,如《史记》、《通典》、《资治通鉴》等等,无一不是精研极思、扎实探索,经多年撰写和修订而成书。重视史学史的研究,可以鼓舞历史学者克服浮躁风气与极端功利主义的影响,献身于史学学术事业,成为抵制、反对学术腐败的中坚力量。 第二,历史学科学术史倡导对各个专业、各大专题学术研究的总结,使史学的大量成果、研究历程、不同见解清晰、扼要地展现出来,什么见解曾经流行而后来被否定,什么见解提出后被批驳,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有怎样的发展轨迹等等,都易于查阅,众人悉知。这既可避免治学时误取已被否定的旧说,亦可扼制故意采取误说以适己用的非学术态度。当前,无理由地坚持自己已被明确批驳的说法,择取旧说而无视明确否定旧说的新成果,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更表明进行历史学科学术史总结和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对时人的学术成果抄袭和剽窃,较容易发现和揭露,而对多年以前学术观点的抄袭,则隐蔽性很强。历史学科学术史将长时期的学术观点充分展现出来,可使有意识的抄袭现象无可遁形。当然,学术事业是十分复杂的,不能绝对排除有独立研究而与前人暗合的情况,历史学科学术史的全面研究与普遍重视,有助于避免结论雷同地重复前人的工作,抄袭现象也就无可回护。 第四,对于史学中的热门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如孔子思想的评析、对曹操的评论、对农民战争的评论、对历代有作为君主的评析、对司马迁、刘知几、章学诚、梁启超的研究等等,历史学科学术史必当清理出有价值、有影响的论述,指摘谬说,贬抑随风炒作,以有助于学风的端正。 第五,历史学科学术史的建设包括广泛开展兼指得失的史学评论,提倡学术范围内的史学批评与反批评,从而以学术争鸣方式,形成对史学成果有效评价的机制,这是端正学风、遏止学术腐败的必备条件。 史学界不正学风的出现,与部分史学工作者史德修养欠缺有关,但不应该完全归因于此,还应当有着体制的原因。中国历史学工作者的队伍,规模不可谓不大,而且都是国家公职人员,施行一定的管理措施是不可或缺的、完全必要的。在管理措施中,以学术业绩的考核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将工作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与经济待遇做某种比例的挂钩,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对一种学术工作,应当用什么方式考核业绩?很明显,学术业绩的判别应当以学术标准为主导,结合行政方式的程序来完成。社会人文学科的学术标准就是贯彻发现、发明、推进、创新的根本精神,史学业绩的评价是要看你在史实上有哪些新的发掘、清理和考订,在论断上对理论性、系统性的历史认识有哪些新的推进,简言之就是在“求真”、“求是”、“求新”上做出了什么成绩。以此观之,现今多数单位的史学业绩评定,行政方式已居于主要地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数量多寡定优差等次的“量化”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