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时期或谓阶段,“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而“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呢?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中有着明确的回答:垄断。在这一章里,马克思对何以在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社会革命就要到来有着较为集中的论述。他指出:当资本主义关系“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伴随着资本的集中,与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的这些论断表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革命的原理,非但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更是建立在剩余价值支配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资本的积累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马克思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2](p708,707)就是这个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决定了社会革命的就要到来和这种革命的武装暴力形式。 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中,也在《资本论》的论述中,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榨取,都主要表现为工人的体力支出与消耗。《资本论》中多次指出,资本关系下的剩余劳动榨取,它与奴隶制和农奴制下的剩余劳动榨取,只是形式上的变换,并无实质的不同。因而马克思称资本关系下的雇佣劳动为“欧洲的隐蔽的雇佣工人奴隶制”,工人与奴隶的区别只是“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2](p828,629)两者的区别只是,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而劳动的部分,也表现为好像为主人的劳动;货币关系则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或谓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马克思还指出,在当时条件下“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丝毫也没有改变工人奴隶似的劳动状况,相反只是“创造了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的新的强大动机”,“制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2](p447)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表现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反抗和革命以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外壳,便成为历史必然。无产阶级的反抗和革命同唯物史观社会革命学说二者之间,相互说明和证明,开辟了一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但是历史是复杂的,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所以,虽然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同其他基本原理一起,如上引列宁所说自《资本论》问世以来已经成为经过科学检验的历史真理,无产阶级的反抗和革命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历史真理性质,但是它仍然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任何认识、任何理论和任何历史真理的品格一样,要继续接受检验,接受它由以产生、仍然存在并且有了重大发展变化的资本主义的检验。 自20世纪特别是近数十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持续发展,它的自我调整和持续调整,资本自我增值和积累的形式变换,说明了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说明了《资本论》所论述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从而社会革命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与19世纪中期“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创造了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的新的强大动机”、“制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和“最终增加而不是减少劳动奴隶”[2](p447,490)不同,相应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社会生产日益全面自动化,所谓知识经济,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价值增加主要依靠知识而不再是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和整个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着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既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而又反作用于生产,使生产持续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盲目性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虽然归根到底这仍旧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但是生产关系的并非完全桎梏作用表明了上述马克思所论社会革命由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总之,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它在社会生产中日益显现的重要和更为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产,改善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这种改变必然引起观念上的改变。它在理论上就表现为《序言》所述唯物史观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而社会革命就要到来这一基本原理与现实生活不完全相适应,不能完全反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了的现实,很难再继续发挥它的理论指导作用。这就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这种新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在唯物史观上的新概括,为唯物史观一些基本原理的修正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空间。这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唯物史观所固有的理论品格。 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及其实现形式 如上所述,既然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马克思根据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而得出和证明的,那么为什么他又在《序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集中表述的最后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呢?马克思是不是认为这“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是历史的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借以实现的形式又是不是社会革命? 虽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随时要有逆向的历史考察和比较,这种逆向的考察和比较还一直追溯到商品交换关系最初萌发的历史源头原始共产时期,马克思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对当时东方的历史和现实续有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部分更集中反映了他对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的研究成果;虽然这种“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提出既有理论逻辑的根据又有西欧历史事实的根据,但它仍然不等于是世界历史的社会经济形态归纳,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形态存在来说,仍然只是一种推广应用的关系,一种可能而非历史必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