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探索中国古史的深层底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刁培俊/韩能跃 参加讨论

至于我在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我对魏晋南朝时期的“送故”制度和有关侯景之乱的研究。关于魏晋南朝时期的“送故”制度,前人很少注意,也没有专文进行研究的。然而,它的产生是以门阀制度的存在为其基础的,其推行又为门阀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这一制度必然要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此项研究,实际上是关系到对门阀制度的研究,不可轻视。我对于此制度产生的时间与原因、发展过程、具体内涵、衰落原因以及对于当时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等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考证。论文曾宣读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举办的魏晋南北朝史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关于侯景之乱对于南朝社会的影响,陈寅恪先生、朱大渭先生等都进行过研究,但是只对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所承接的变动进行了探讨。我在这些研究的启发之下,加上我对魏晋南北朝兵制史研究之后的一些感受,将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扩展到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南朝世兵制的解体,二是造成了奴隶的解放运动,三是加速了统治阶层民族成分的复杂化和庶民地主比重的上升,四是促进了北强南弱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这样就使得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获得了更为全面的论证,对于我们认识该时代的历史面貌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这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还获得了1998年中国史学会的优秀论文奖。
    问:您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尤其是您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在学术界影响甚大,饮誉海内外。中山大学的张荣芳先生评价该书“博大精深,超迈前人”,“是一部自成体系、具有国际学科前沿水平的史学巨著。它的面世标志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一个新高峰的崛起”。山东师大的安作璋先生对此也赞誉不已,认为该书荟萃了您多年的研究心得,不仅承继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和创新,并从构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经济史体系、着重解决了诸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性质等几个带有共性的理论问题等四个方面加以总结。全书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无论在理论阐发、规律揭示、体系建构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请问,您是怎样开展经济史研究的,怎样看待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说到中国古代经济史,内容既复杂又丰富,从何着手呢?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抓住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环节,系统探索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形态及其演变的规律,依次探讨了从奴隶制下国有土地制的井田制到爰田制、授田制、再到占田制的私有土地制的发展过程。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分别是:封建国有土地制与封建私有土地制的相互关系问题;封建土地国有制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不同形态问题;世族地主土地私有制、庶族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寺院道观地主土地私有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问题;封建国有土地制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营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问题;赋税制度、徭役制度等等的内涵、特征和变化发展状况以及直接生产者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身份特征等问题。在上述诸问题的论述过程中,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的理论,提出了不能把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混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的观点,从而把用金钱购买而来的土地作为划分世族地主土地私有制与庶族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重要标准,用具体史料证明了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前期几百年间两种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脉络,从而为研究从秦汉,魏晋到唐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变化发展、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异、门阀世族的形成与没落和庶族地主阶层逐步形成与发展等等问题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也揭示了从秦汉、魏晋到唐代前期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剖析直接生产者所受租税剥削与人身奴役(包括徭役负担)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史研究的实践,我以为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真正建立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体系。从目前出版了的各种经济史著作来看,似乎都忽视了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流通领域、消费领域和官府财政领域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当然,这同这些方面资料比较匮乏有关,今后经济史学界应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至于我个人,已近耄耋之年,力不从心,只有望书兴叹了!
    问:您研究历史的旨趣和准则是什么?能否请您谈一谈您的历史观和您的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请问您是怎样看传统实证史学与史观主义史学的关系与差别的?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加上我缺乏哲学修养,很难谈出什么新东西来。既然问到了,不妨谈几句。
    我以为历史是人类昨天与前天活动的客观过程,历史资料就是这种活动的记录。它既不能复制,也不会重演。我们今天活着的人去研究它,无非是从中总结前人的经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汲取教训,少走弯路,开拓未来。因此,研究者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它,力求客观与准确,否则就不可能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也就失去了研究它的价值。但是,由于研究者立场不同,情感、经历、见解、认识水平也不同,所有这些都会影响研究者对客观历史过程的客观认识。因而,研究结果有不同的结论,从而造成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甚至在研究方法上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派别之争。派别之争一经产生,必然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历史研究者必须从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出发去研究历史,才能作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这里的“实事”就是真实、准确的史料,“求”就是去“研究”,“是”就是历史的客观过程的真像。如果说,重视证据,一切从史实出发去研究历史,这就是所谓实证史学的话,我想我是赞成这种实证史学的,因为它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相符合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