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传入以前的南巴卡特立亚(大夏)和北印度的考古发掘评述(2)
一 阿伊哈努姆城址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昆都士城东北,是一座城墙环绕的希腊化古城,离 今塔吉克斯坦边境较近,位于乌浒(又名喷赤)河和科克恰河的交汇处。城区分东西两部 分,东部为高约60米具有防御功能的天然卫城,西部为总面积约1800×1500m[2]作为居 民区的下城。现已发掘完卫城和1/3下城,暴露地表的建筑物主要有似为行政管理总署 的巨大宫殿区,位于下城西南部,面积约90000m[2],包括广场、官署、宅邸和珍宝库 ;宫殿的东、南、北三面分别建有神庙、体育馆和贵族住宅区各一处。贵族住宅区为带 庭院或花园的大房子。窣堵波陵墓(或称要塞墓地)、剧场和兵器库分布在卫城区 。下城为城墙环绕,内有很多空地。该城建造时间约在329BC或305BC,基址为处女地, 废弃时间为146BC,是希腊化时期巴卡特立亚繁荣发达的中心城市。 该城北部和西部各环绕一块长27km,宽不少于9km,面积约220km[2]的小平原,法国学 者称之为“阿伊哈努姆城的小平原”。(注:现在能常叫“Plain de Dasht-iQala”。) 在首次发掘后的第10年即1974年,戈丁主张重新勘查该城范围,得到贝尔纳的赞同与支 持,勘查结果表明自从青铜时代起,这两块小平原就配有较完备的灌溉设施,并一度成 为人们至今仍引以自豪的哈拉帕文化鼎盛时期的居民聚居中心,直至蒙古族入侵时,这 里仍聚居着大批先期到达的殖民者。故无论怎么讲,阿伊哈努姆城是重要的希腊化城市 ,也是证明这块平原历史悠久并繁盛一时的有力证据。单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该城的研 究理应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事与愿违,从报告所采用的体例我们可以看出发掘者缺乏 激情,这种体例既不便读者阅读也不便图书管理员检索。该城址发掘简报出版不少,其 中清理报告刊登在由贝尔纳主编的《法国赴阿富汗考古回忆录》的各分册中。戈丁将阿 伊哈努姆小平原的勘查结果和发掘报告首次发表在法国国家科技中心(CNRS)刊物《文明 研究特刊》(现名《法国赴中亚考古回忆录》)上。贝尔纳和戈丁的报告内容属于同一考 古项目,但却在两套互不相关的刊物上发表,笔者和读者一样想知道为什么。贝尔纳的 《法国考古队赴阿富汗代表团回忆录》主要是研究希腊化城市的希腊化建筑和装饰艺术 ,他罗列的关键词是“希腊化”、“希腊”、“城市”和“城市化”,但未提及现代意 义上的“历史”一词。(注:伯尔纳1985年报告。)戈丁的《法国赴中亚考古回忆录》涉 猎范围更广泛一些,不仅包括整个印度而且还外延至中亚一带尤其是非希腊化时期的历 史概貌,但没有时代限制也没有涉及到艺术方面。 从一般意义上讲,考古分为传统考古和新考古两种。前者强调建筑、艺术和政治史, 后者则旨在通过专门快捷的方法阐明历史问题。二者在认知论上并不冲突,就象一个人 既可以对艺术史感兴趣又想探究当时富有阶层和贫穷人群如仆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尽管 贝尔纳带领的法国赴阿富汗考古队并不缺乏资金,亦有很多博学专家的鼎力相助,但他 们并没有把传统考古和新考古两种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贝尔纳和戈丁的侧重点和观点 不同清楚地反映了他们在技术和技巧上的差别。贝尔纳的报告对建筑部分的处理杂乱无 章,尤其是各主要街道的门道部分、主要神庙、钱币、防御工事、体育馆和珍宝库等。 (注:参看伯尔纳、威廉·弗兰克福特等人关于阿伊哈努姆遗址的勘探报告。)出土文物 的描述和发掘过程一样都是逐个进行。但对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空地的作用、城区的划分 以及为什么把体育馆和军火库建在该址上的原因等诸多问题没有作系统研究。而且贝尔 纳也并不准备对城镇布局之类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注:根泰莱1978年报 告研究了阿伊哈努姆城地下排水道问题。)他的报告只有一处描述城市即对已经多次复 制的阿伊哈努姆平面图所作的冗长乏味的评论。但对航空拍摄的图像(现已被卫星图像 取代)和地面勘测结果均未进行细致研究,看来他并不打算通过地表探测来找出工匠或 仆从们的居住区。(注:贝尔纳1978年报告。)从报告中,我们看不出城内有市场或集市,也谈不上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 尽管伯尔纳和戈丁等人对阿伊哈努姆城址的发掘非常重视,但仍未找到关键的文字和 实物资料来说明以下问题如该城为何建于此(注:戈丁(Gardin)1976年报告描述了勘测 动机。)、在希腊语中如何称呼、具体建于何时(至迟在亚历山大或塞留孤一世统治时就 已存在)、以及为何不能说明宫殿遗址就是皇室邸宅或各地方长官及随从奴仆就住在衙 门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该城曾被夷为平地,建筑物内的一切设施被洗劫一空,我们只能 期待从政治地缘学角度对它进行研究。伯尔纳1973年报告对上述问题避而不谈,一年后 却抛出了短短几句论据不很充分的阐述:阿伊哈努姆地处战略要塞,是阻挡蛮族入侵的 前沿阵地,居民的财富直接来源于先进的农耕业。而戈丁率领他的考古队第一次在阿伊 哈努姆平原勘探时就证明了早在希腊人到来以前,这块土地就已经有了悠久的农田灌溉 历史。至于建城的原因,他说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因 而被技艺熟练的农民选作理想的居住地;而居民靠着开采科克恰上游河谷丰富的矿产资 源过着优裕的生活。 伯尔纳认为阿伊哈努姆城位于希腊人防御山地部落和俄罗斯干草原蛮族入侵的战略要 塞(注:贝尔纳1981年和1982年报告。),是阻挡这两股外来侵略者必不可少的前沿阵地 。笔者既非将军也非战略家,要我相信该城是抵御蛮族的军事前哨或防御工事理由并不 充分;说该城具有防御功能,笔者没有异议,但若一座城市如果是座空城或空地太大、 城墙太长的话,便不利于有效地布署军队,故不能称为要塞。阿伊哈努姆就是这样一座 城市,不能算作堡垒;即便称它是要塞,认为它能阻挡敌人的话,可为什么早在蛮族入 侵之前就被废弃了呢?戈丁从矿产资源方面找理由并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在这块平原上 任何地方即就是北部的兴都库什建城也能获取山地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笔者认为较合 理的解释应是对广大农村灌溉便利的农耕业潜能的开发利用,加上地处有利的地理位置 (两条河流之间,是天然的据守卫城),是建造阿伊哈努姆城的根本原因。当然也考虑了 商业贸易便利的因素。(注:在印度河岸发现的哈拉帕文化时期要塞速图垓遗址及粟特 文字表明,中亚和北印度之间被科克恰河谷和吉德拉尔(巴基斯坦)间一条通道联想结在 一起。但这条通道在希腊时代是否存在则不得而知。)但如果没有理顺城市和农村的关 系,上面的解释也站不住脚,如农民究竟是指哪些人?富裕程度怎样?和城市居民使用同 样的陶器吗?城内有无工匠和商人等等。这些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因为从未有人提起 。戈丁的勘测曾试图发起学者们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但没有成功。为表述确切起见,笔 者兹列举两个事实:一、法国考古队赴阿富汗代表团回忆录中的地图即使最新出版的这 一期(1992年拉宾撰文),在阿富汗版图中也没有标出阿伊哈努姆城(更不用说在阿伊哈 努姆平原或巴卡特立亚北部地区),拉宾采用了巴卡特立亚地图和阿伊哈努姆城北端的 建筑遗址发掘样图即在北距北墙300米处就截止的平面图。说来肯定不会有人相信,在 北墙北边仅2km的地方竟奇迹般的卧藏着一处城墙环绕的圆形聚居区,面积很大,足以 称得上“圆形城镇”。据笔者所知,伯尔纳从未提到过该遗址,尽管他在此收集了很多 从阿契美尼德时代到伊斯兰时期的陶瓷残片。(注:贝尔纳1978年报告。)如果阿伊哈努 姆在希腊人入侵前就曾经作为省会存在的话,那么有关它的建址和作用方面的一系列问 题如历史的和地理的就会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 以上长篇大论并非否定阿伊哈努姆的发掘成果。坦率地讲,发掘工作相当出色,收获 不小。试想想,若没有此次发掘,我们对希腊化时期的巴卡特立亚城区规划、建筑、雕 塑和陶器等能了解多少?没有这次发掘,戈丁的勘探工作将不会证明是如此成功,它充 分展示了法国考古队经过40余年不遗余力的追溯终于找到了千丝万缕的线索,称得上是 考古史上的典范之作。发掘者的重点在艺术史方面,(注:戈丁1976年报告中描述了他 利用从地表收集的瓷器作出推测,“在波斯时代,阿伊哈努姆平原上的主要聚居区就在 圆形城镇。”)这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先决条件。尽管人力和资金充足,但阿伊哈努姆城 的发掘并没有按照有助于解决当代史料编纂如人口学历史、经济史、社会史和农耕史等 主要问题的方向进行。最后的总结报告发表在法国考古队赴阿富汗代表团回忆录续刊上 ,颇有学术价值。文中配有大量地图、平面图、绘图和图片,但版式排列缺乏连贯性, (注:贝尔纳1985年报告提出了希腊化时期巴卡特立亚的一些历史问题如尤克拉蒂迪时 代,323年希腊雇佣军起义的原因,巴卡特立亚和米安德的萨米亚;米安德的欧多台墨 一世和马格尼西亚城等。)没有城区全貌地图,没有索引卷,没有发掘的历史沿革记述 ,没有城区规划图,最遗憾的是没有总纪年表。大多数撰文者认为应加上纪年表,即是 简单的几行也好;有人坚持纪年表应占较大篇幅,如果不失准确的话,会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一般认为,阿伊哈努姆城是在公元前145年蛮族大军兵临城下时被希腊人于仓惶之间丢 弃的。但至今没有找到入侵者袭击、焚烧或掠夺的证据。(注:莱里奇1986年报告称已 证实了历史上该城曾被攻掠过,紧靠北城墙之处发现了五个箭簇和两个矛头。按照法兰 克福特1984年报告,寺庙内发现的箭簇可能是萨迦人的。但同时他明智地加了一点相同 造型的箭簇在阿伊哈努姆兵器库,甚至在希腊辖区也发现过。)伯尔纳对此态度暧昧, 他说“城中希腊人被蛮族入侵者驱赶出城……(注:贝尔纳1973年报告。)。蛮族侵略者 进入城中又将已被废弃的建筑物内的一切值钱东西劫掠殆尽”(1982年报告)至此,阿伊 哈努姆作为城市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疑惑之后人们不禁想问此城有无可能在遭到攻击后 才被废弃呢?(莱里奇1986年报告)被废弃之后又被一支叫月氏的游牧族侵略者再次毁坏? (拉宾1992年报告)再后来才由贵霜帝国统治?(莱里奇1986年报告)伯尔纳的解释怎样?在 其它建筑物的发掘过程中是否找到了能论证上述问题的相关资料?为什么不能认为阿伊 哈努姆城北墙附近发现的箭簇属于希腊军队雇佣的中亚箭手的遗物或者干脆就是蛮族入 侵者的侵略证据呢?(注:贝尔纳1973年报告。)从出土的瓷器特征中就不能肯定阿伊哈 努姆在贵霜时代也是重要的居民聚居地吗?(注:戈丁是第一位研究阿伊哈努姆瓷器的专 家,有关文章发表在贝尔纳主编的1973年报告中。据文献记载,阿伊哈努姆城在125BC -330AD之间盛产瓷器。但目前仍未在早期遗址中发现贵霜瓷器。阿伊哈努姆遗址出土 的希腊和后希腊时代瓷器至今没有全部发表。苏尔赫-科塔尔遗址出土的贵霜瓷器和科 那一马吉斯德出土的贵霜萨珊瓷器曾于1978-1992年展出过。其中一件曾在坎布尔博物 馆展出,可惜的是,因该馆已化为在烬,这件珍品已不复存在。) 在已发表的有关建筑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有的附有相关的发现如拉宾1992年报告(注: 在我看来,拉宾所谓的唯一的新发现是蛮族的两次入侵。);而莱里奇1986年报告则一 点没有;与之相反,有的出土文物已发表很长时间了,而发掘过程却只字不提如弗兰福 特1984年报告;从地层学角度讲,这种阐述很重要。威廉1987年报告对与出土文物类似 的器物没有注明出处,出土文物的建筑部分没有提到。如今人们在等待着全面介绍宫殿 、两座神庙、房屋、兵工厂、剧院和陵墓及其它发现的系列报告面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