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传入以前的南巴卡特立亚(大夏)和北印度的考古发掘评述(5)
三 阿富汗土尔其斯坦是个动乱繁频的国家,苏阿德则是动荡中心。虽然人口稠密、沃野 千里,但每个人都拥有武器,罂粟泛滥,毒品贩卖随处可见,军火走私和利欲熏心者的 非法盗墓十分猖獗。但帕坦人热情好客,礼节周全。图齐就是利用这一点成功地建立了 考古工作站并广泛开展工作。图齐本人兴趣在佛教历史研究,但此次发掘目的却是复原 苏阿德谷地从史前时期到19世纪伊斯兰时代的历史全貌,或者找出典型的聚居遗址。经 过勘测他们绘制出了被称为苏阿德考古地图开头篇的占碑儿河谷考古发掘地图。(注: 法斯那1980年报告。)图齐的主要兴趣似乎在布特卡拉Ⅰ号遗址中的“圣区”,(注:“ 圣区”是意大利考古学家对寺庙内窣堵波墓地的雅称。)以及理顺健陀罗艺术和佛 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反复比较,图齐选择位于两条小溪之间大片开阔地中的布特 卡拉作为发掘点,原因是该地紧挨佛教重镇苏阿德,从未被纷扰过,还有很多庙宇。发 掘始于1956年,持续到1962年,这时候物理分析和古科学研究法还没有应用到考古发掘 中。发掘成果很多,首先确定了寺院主塔建于前3世纪,在以后的七个世纪中历经五次 重建。不同时代扩建规模的不同反映了宗教观的差异,也反映了健陀罗雕塑、建筑风格 和装饰艺术的演变过程。遗憾的是由于地势低洼,又连着不断膨胀的城市闹区,本地建 筑商不断从这里取土,目前布特卡拉Ⅰ号遗址已被夷为平地,保存下来的只有附近山丘 边的佛教建筑。该遗址的发掘报告由法斯那主笔发表于1980年。建筑部分分量很重,附 有绘图、照片、目录和索引。他按年代顺序对塔及其它地表遗存、绘画和装饰部分按分 类学方法逐一分类并加以描述。参考和附注穿插于正文中,便于查找。在“遗存年表” 一章,作者以概括凝练的语言阐述了所用的论据资料;以地层分析和发现的货币年代为 依据概括出相对纪年表。绝对纪年表现是参照R·格伯尔的贵霜纪年表。该报告以详实 可靠的资料研究了建筑技巧、装饰题材(造型和立柱)和健陀罗希腊艺术,是目前最好的 健陀罗艺术参考。 但此次发掘未能阐明宗教变化的情况,因为仅从建筑风格的变化中是不能简单推理宗 教的变迁的(注:与西藏寺塔相比,健陀罗塔婆并没有观念上的变化。)。雕塑和相关文 字资料同样没有说服力,报告结尾说“仅在圣区收集的灰泥建筑物件和人物雕像数量可 观;陶器主要集中在居住区……其它器物有货币、陶俑、神龛内的圣匣(内盛项链珠、 金银和铜饰件)及一些小器物。”但报告并未对出土文物作研究。而且很多有价值的资 料至今尚未公诸于众。潘尔附近出丘寺庙的小规模发掘也存在类似情况。 1977-1982年,意大利考古学家在该地区发掘第三个寺庙遗址塞都·沙里夫1号遗址时 ,将僧侣生活区出土的每件文物都记录在册并全部发表,但塔台墓地部分及出土雕像报 告尚未发表,令人遗憾。健陀罗艺术中雕像部分至今没有相对和绝对纪年表,人们往往 靠直觉和经验来断代,布特卡拉Ⅰ号遗址和潘尔遗址出土的雕像对这方面研究有所帮助 。苏阿德雕像的相对纪年表为健陀罗和呾叉始罗出土文物的断代有一定参考价值。法 斯那根据文物埋藏的地层和相对位置,以艺术史标准对布特卡拉Ⅰ号遗址进行综合研究 。从各类雕像的年代识别特征来判断是否同一窑口生产;根据二次加工的雕像特点、相 对位置和地层位置进行分类,如一块用作雕刻工具的片岩曾在不同遗址中被反复使用, 背面的图案是第二次使用时留下的(1982年白沙瓦展览文物)。研究早期健陀罗艺术的突 破口是从布特卡拉Ⅰ号遗址中出土的早期坐佛系列(注:法斯曼1987年报告。)。 四 哈特尔在马图拉附近宋卡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38年,目标是“找到有价值的建筑物 遗址来重新估价马图拉出土文物和早期历史聚居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该遗址是一处高 20米且未被扰乱的土冈。暴露出两个已被挖至生土层的探方,即面积4800m[2]的村落遗 址和面积200m[2]的拱形寺庙遗址。发掘按地层进行,共清理出4-10个居民生活区和纵 横交错的街道。整个遗址穿过了40个地层,8个时期,上起前8世纪下至8世纪,出土了 大批精美的石雕像和金属雕像。报告由哈特尔执笔,分为坟区和拱形寺庙两部分。发掘 过程按不同时期和地层进行描述;纪年表以碳十四同位素数据和货币特征为依据。图片 精美,穿插文中。但对动植物遗存,当时农作物和家畜没有研究。然而报告简洁、详实 。检索方便,印刷精美,不失为考古大家之作。 为什么哈特尔没有象其他法国考古学家那样对他的报告作深入研究,没有撰写一部北 印度文化史专著?原因是报告并没有提供出土文物同恒河流域其它遗址或印度境外发现 的同类器物作比较的线索。参考部分是哈特尔或其印度助手对涉及出土文物的著述的评 论,使报告成了不带任何评论的客观描述,也省略了帮助读者理解的提示。与法国学者 的报告相比,哈特尔的报告没有对出土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属指导研究的工具书。但哈 特尔简洁明了的论述也不失为一种研究,如马图拉米特拉旦达国王世系表;陶俑的分类 研究;圣匣的类和型的研究;宗教小雕像的分类特征;拱形寺庙的功能和那加教派(注 :译注:印度教或佛教承认的一种鬼神合体,司水、司雨,住在水底王国。)的活动线 索等,它们分散在各章节,前提是“客观性”。可以说该报告是与恒河流域出土陶俑、 陶器、石器和金属器物作比较研究的主要依据。报告覆盖面之广,文物之精美,恐无出 其右。毫不夸张地说,宋卡发掘将成为研究马图拉历史文化的标准参照,研究建筑史、 物质文化和本民族宗教的基础,以及与其它地区同类器物比较研究的准星。该遗址出土 文物是寻找马图拉和印度及其它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揭示基督时代前后几个世纪中恒 河流域文化趋向希腊化和国际化现象的重要线索。这也是该报告能快速出版并为方便读 者而设计的原因所在。 结论 考古学家们从来都不曾完全自由地选择过自己的发掘策略,面对赞助者们的种种要求 和条件,他们不得不妥协;为了取得当地主管部门对勘探和发掘的许可,他们不得不费 尽口舌,讨价还价,但他们却能够选择考古报告的出版方式和方针--极端专业学术化 如拉宾1992年报告;至少从表面上看十分注重且拘泥于事实如哈特尔1993年报告;极端 追究细节且版本超大如法斯那1980年报告;极端现代主义如弗兰福特1989年报告。无论 采取哪种方针,目的都不是单从个人名利出发而是为方便读者考虑,是要为读者考虑, 是要为读者呈上一份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考古发掘报告(三个遗址的发掘报告共27份 ;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 本文译自《美国东方社团季刊》1996年4-6月第2期 后记 大夏,地处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音译巴卡特立亚。本波斯 帝国一行省,后隶属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西王国。公元前三世纪末至二世纪初达到鼎盛 时期,疆域包括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前256年-前75年, 甚至在前141年-前129年之间塞克人入侵后直到前1世纪的前半期,仍然由希腊人统治 一些地区,受希腊文化影响极大。后被塞克和月氏占领。 塞克人,中国古书中称塞种人,印度文献中称沙迦,操伊朗语,该民族对中亚西部的 历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初活动在天山以北以南地区。后不断向西迁移直达今阿富汗 西部的锡斯坦地区。前141年到前129年之间塞克人入侵大夏。前55年左右,征服了从兴 都库什山北坡直达印度河北部河谷的印度-希腊国家,定居在秣菟罗周围的恒河盆地中 部地区(前1世纪-公元62年)。到公元1世纪初,在塔里木盆地的和田绿洲定居下来。 月氏,对于大夏王国的灭亡起了决定性作用。最初生活在中国西境,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2世纪,在匈奴逼迫下五个部落西迁,在巴卡特立亚定居下来,其中一支建立了 强大的贵霜帝国。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为寻找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来到巴卡特 立亚。后与汉朝往来频繁。月氏人来到大夏不久,就放弃了他们的传统语言,接受了大 夏人的语言,在书写中采用了希腊文字,接受了祆教。建立贵霜帝国之后更多地归附于 印度的文化与宗教。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