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理”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路新生 参加讨论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他是清代的汉学大师,也是乾嘉年间主流派学术的重要代表人物。钱大昕的治学,既有“义理”的支撑,同时也充满着热切的“ 现实关照”,从中实可反映出乾嘉考据学者的一般治学倾向来。
    
    在清儒中,钱大昕不仅学问一流,而且人品极佳。卢文弨称他“谦德厚道” ,“品如金玉,学如渊海,国之仪表,士之楷模”。[1](卷十九)“方今学博而行醇, 盖未有出阁下右者。”[1](卷十九)段玉裁说他“其气和,故貌不矜张,辩论而无叫嚣攘袂之习。”[2](p.2)这并不是卢文弨、段玉裁的谀辞,而是晓徵人品的真确写照。晓徵待人有敦厚之心,无刻薄之意。如所周知,戴震的成名就直接得益于晓徵的提掖。戴初入京时潦倒穷愁,时晓徵初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之际。但晓徵亦穷微出 身,他入赘王鸣盛家(娶王鸣盛妹),这种在旧时代被视为寄人篱下的境遇,当时他深知 其中的苦楚,因而对于靠个人奋斗争取前程的艰辛与不易心有戚戚。在位卑言轻的戴震 面前晓徵没有一点新科进士的架子。听说戴震的学问佳,他便主动造访,并在秦蕙田面 前替戴美言,戴由是得以跻身士林,“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3](p.460)相比 之下,戴震的学问虽然也好,但他的铺张扬厉,锋芒毕露,自以为学问天下第一,而将晓徵排在第二,总让人觉得咄咄逼人的过分,则视晓徵之温柔滋润,谦逊收敛,戴自要 差却了一层。王鸣盛的学问也不错,但他盛气凌人,动辄诋诃前贤,《十七史商榷》中此类话头甚多。对此,晓徵曾作《答王西庄书》批评王鸣盛。[2](p.636)晓徵这封信的 口气很重,这在他的信札中极为少见。因为相知甚深,也因为王鸣盛讥评前人太过分,钱对王遂直言不讳。江永是戴震的老师,戴震推崇江永的推步学[4],晓徵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江永的推步学不及宣城梅文鼎。指出,江永所撰《翼梅》,其“论岁实,论定气,大率祖欧罗巴之说而伸之”,不比梅氏,“宣城能用西学,江氏则为西人所用而已 ”。他谓戴震“当今学通天下者莫如足下,而独推江无异辞,岂少习于江而特为之延誉 耶?”晓徵对江永的批评,基于学术为天下公器之理念,话说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不避嫌疑,直书胸臆。但在江永死后,钱为之作传,却是美言有加。[2](卷三十九)人死不能复言。因亡人无语,因此对故人的评价尤应慎重。晓徵惟念存人之美,宁肯在江 永生前把话摆到桌面上来说,而盖棺定论时对江不作诟病之讥。章学诚与戴震不合,戴震刚死,章便作《朱陆篇》厉相诋诃。较之晓徵的人品,实斋自然要略逊一筹了。文人 好自重,且每每相轻,晓徵对此最为不屑,并以之为“立言者”之“戒”。对于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钱大昕有深刻的认识。《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有《文箴》一篇,类 同于座右铭。[2](p.268)这一段话点明了晓徵以“贯道”、“匡时”为宗旨的治学旨趣。“文依于行,若木有枝”是全段的要害。做学问应以做人为根底。人品不行,“心术 ”(章学诚以“心术”为“史德”的代名词)不正,学问也就做不好。顾及到了做人的学问家,应当是“孱守”而“博”,“湛思”而“默”的,也就是应当谦虚谨慎、戒骄戒 躁的。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晓徵专立“文人勿相轻”条,这一条,又是针对王鸣盛的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七有“裴行俭论王勃等”条。《新唐书·裴行俭传》记 载了裴行俭对于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初“四杰”的评价,认为四人均“浮躁 衔露,岂享爵禄”,四人中除杨炯外“余皆不得其死”。王鸣盛不同意裴行俭此评,他 举出王勃追慕诸葛亮;卢照邻不肯屈节殉俗;杨炯的父兄随徐敬业起兵,杨炯因受此正义之举而被牵连贬谪;以及骆宾王讨伐武氏所作檄文的“凛凛有生气”这样一些实例来 反驳裴行俭,王鸣盛之论亦颇中肯綮。但因裴说唐初四杰“皆不得其死”,王于是反唇相讥,厉诋裴行俭“可鄙甚矣”,又将裴的后人当了奄宦养子这样的事都归罪到裴行俭 的身上,认为这是他裴氏“家法之丑”的报应所致,[5](p.469)这就不免因激而逾分了 。同样是论唐初四杰,钱大昕也不认可裴行俭之评。但他并不对裴进行人身攻击,而是 转以杜甫为据,专从“诗风”的角度发议论,指出:杜甫所以诗高千古,是因为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王、杨、卢、骆之体,子美能为而不屑为,然犹护惜之”,不妄 加訾议。[6](p.435)这种批评,比较王鸣盛所论更加贴近了问题的实质。杜诗有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晓徵 最为欣赏。他引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谓“轻薄为文”的时人之评,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 ,万古流芳。这其中对于王鸣盛的批评是含蓄而深刻的;放大了来看,晓徵的警策,对于当今的学术界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箴言。
    
    乾隆年间最为引人瞩目的学术现象无疑当属汉、宋之争。在评价清代汉宋之争的公案 时学界往往以家派门户之争看待之。这种说法虽不无道理,但失之于简单化、一般化。 清代汉、宋学之歧异,在家派门户之争的表象背后实隐藏着深刻的学理矛盾。易言之, 清代的汉宋之争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倘若看不到这一点,对于清代的学术流变就很难 有深刻的体悟;对清代某些重要的学术表现形式也很难作出合理的解释。(注:例如, 清代的汉学家为什么都对“二氏”(佛老)抱有深刻的敌意?清代“经学”发达的原因何 在?“道问学”与“尊德性”在清学中的意蕴是什么?清学“实学”学风的定型与“二氏 ”有没有关联?等等。这些问题,都和清儒的治学理念并与清代的汉宋之争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不宜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