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理”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路新生 参加讨论

按,钱大昕此论,融入了他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和“虚拟性”之相关度 的思考,因而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隽永的思想魅力。这一论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 解:一方面,所谓“后世”的“恻隐羞恶之心”、“是非之心”,那是指一种对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评价”。“公道自在人心”的意思是说人心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一个人 “生前”的“自业”,终究要在他死后有所反映。生前的一言一行,孰善孰恶,昭昭凿凿,那是毫厘不爽的。佛家有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之说,此不啻史迹与史录关系之确解。以此观之,史家所秉笔直书者,亦不过是历史人物之“自业”而已。因为蔡京、明成祖这样的奸臣暴君生前为非作歹 ,死后遭受历史的“报应”,那是罪有应得。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遭受恶人的迫害,被“挤毁”,受“肆刑”的并不一定都是正人君子,有些甚至是小人。然而,恰恰因为恶人的迫害,适足以使某些小人和正人君子共同流芳百世。在这里,公众的“同情心”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奸臣暴君的厌恶,反过来容易使人们不加区分地去同情所有曾经遭受过奸臣暴君迫害的人。所以,小人能够和正人君子共同名垂青史,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他们沾了正人君子的光,而是因为类似于蔡京、明成祖这样的人“作恶”的结果。恶恶相报,常常能够使“恶”变成为“善”。对于这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的“背反”现象,钱大昕的揭示极为深刻,应当引起史学工作者的深思。从“史以真为先”的角度看,小人终究是小人,小人、君子本不应当鱼龙混珠。倘若小人也像正人君子一样流芳百世,那就是历史的“不公”。怎样才能做到君子、小人“各得其评”?怎样还历史人物和事件一个“本来面目”?这是史家在处理历史,特别是在处理“恶恶相报反成善”这样一类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要点,从中最能够显示出史家的水平。对此史家应当慎之又慎,力戒感情用事而实事求是。
    徐乾学(健庵)云:“做官时少,做人时多;做人时少,做鬼时多。”晓徵对于徐乾学 之论有深刻的领悟,以此他指斥蔡京、明成祖之流谓:“此辈惜未闻斯语!”[6](p.429 )晓徵一生治史,濡染弥深,在洞观世事的变迁后,他能够对于“历史”和“现实”有深切而著明的体悟,故独能以一位史家的卓越史识放言高论如此。这里,“官”、“人 ”的相互对应,应当是说与“人生”相比,宦海之日终究是短暂的。想到“做”的长 久和“为官”的短暂,就应当让“官”向“人”靠拢。但在现实中,多见的是一旦斧柯 在握,则高下在心,用舍由我,权位得崇,功名以盛,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在己既觉自满,在人则多艳羡,于是飞扬跋扈,飘飘然而忘乎所以。这都是被官位迷障了双眼, 丧失了“人性”的表现,而晓徵接之以“人”、“鬼”相对待,寓意尤深。人生在世,匆匆不过百年;而人死后做“鬼”的时间却是“永久”的。历史人物能够流芳百世或遗 臭万年,说的都是“人”在做了“鬼”以后的事。想到身后世人的评价全据“前世”的“自业”,人生在世当独善其身,从善如流。当然,晓徵之论只对于有廉耻心、羞恶心 而无渣滓心的正人君子具有说服力;对于那些寡廉鲜耻,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在根本上已经腐朽了的“人渣”,自然只能是对牛弹琴。
    (三)论纳谏
    钱大昕生于雍正六年(1728年),死于嘉庆九年(1804年)。他经历了整个乾隆时代。自任用和珅以后,乾隆帝便由比较清明逐渐走向昏聩,其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拒绝纳谏的跋扈作风也在逐渐暴露。正可谓上行下效,乾隆年间的吏治大坏,官场内充斥着唯唯诺诺、夸毗体柔之徒,虚伪、颟顸,“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宫羽淆而五声可铄也,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似治世之不议”,更不用说“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了。(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语)对于乾隆年间的这种政治现状,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士大夫都不会心如枯井,无动于衷。《潜研堂文集》卷二有《梁武帝论》,就透露出了晓徵借用历史对于现实的批判。
    历史上论及梁的灭亡多归于武帝的昏聩怠政。大昕并不作如是观。他指出,武帝“博通经史,洞尽物情,不可云昏;三更理事,日昃就食,至于百司,莫不奏事,不可云怠 。”“然则梁何以遽亡?曰:梁之亡,亡于拒谏而自满也。”梁武帝“临御日久,旧臣凋落,以为天下皆莫己若也,而恶人之谠言”,“无有为梁任事者”。“无一人能为朝廷直言而国不亡者,未之有也。”从拒绝纳谏再说到用人,晓徵指出:“谠言不至于前,则所用者皆阿谀谄媚之徒。”所以说,“正人者,朝廷之元气也。无直言则正人之气不伸,而夸毗体柔之徒进而用事,虚美熏心,实祸闭塞,识者知有土崩之渐,而宴然犹以为金瓯无缺”。武帝“特以自信太过,视谏诤之言,皆浮而不切于务,徒足以损己之名,故拒之甚力也。是故有天下而能保之者,必自纳谏始”。
    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帝王成了真理的化身。专制制度需要的是人们思想的麻木,需要的是俯首帖耳的顺民,而不是独立的思想见解和卓荦自立的棱角。那末,“视谏诤之 言皆浮而不切于务,徒足以损己之名,故拒之甚力”也就不足为奇。倘若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枪击出头鸟”的氛围,大家都“混混而无口过”,谁都不去“多事”,谁都不敢去揭露黑暗,抨击黑暗,这个社会就危险了。因为它没有了批判的声音,这样,它离开崩溃也就不远了。“是故有天下而能保之者,必自纳谏始。”晓徵这里议论的话题虽然是封建社会的老生常谈,但因为触及到的是封建专制体制下的痼疾,所以仍然历谈弥新,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以史鉴今,晓徵对于历史上的一切敢于直言者都给予了好评,而对于阿谀曲迎者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6](p.428)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晓徵专列“荐贤”一条,谓司马光《荐士录》专门收录北宋年间朝廷通过荐举而录用的官吏一百零六人。相比于宋代,晓徵谈到了“近世”。“近世大臣,有终身不荐一人,而转得公正之誉者,岂古今时势不同欤?身家之念重,而忠爱之意薄也。”[6](p.429)这一定 是晓徵“古”、“今”对照以后的有感而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