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根据先经济后国防的基本国策,基于“非暴力”信念的反核伦理思想,通过对国家安 全环境的分析,并考虑到外交政策对保障国家安全所发挥的作用,在敏感的核问题上, 尼赫鲁明确地把核工业纳入国家经济建设而非防务建设的轨道,坚持和平利用原子能。 [5](p191-194)尼赫鲁时期,和平核政策具有两重性:在国内反对核武器的研究和开发 ,国际上则鼓吹核裁军,二者相互作用,从而树立起了印度和平核形象。 所谓和平利用核能,是指把核科技、核设施和核材料完全用于和平的目的而非用于军 事目的。这一点正是尼赫鲁政府和平核政策的实质所在和重要标志。担任总理后,尼赫 鲁公开表示要建设性地开发原子能,反对发展核武器。1948年4月,尼赫鲁在印度制宪 会议的辩论中明确表示:“印度发展原子能是为了和平使用的目的,而不是用于战争。 ”[7](p53)尼赫鲁还说:“代表我的政府,同时我也肯定地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将来的 任何印度政府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无论印度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绝不把 原子能用于邪恶的目的。这种保证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因为一旦附加了条件,这种保 证就不再有其意义了。”[8](p507)梅农(V.K.Krishna Menon)也说,印度并不把和平利 用原子能仅仅看做是一个技术问题,对印度来说,它被看做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 和经济问题。[9](p17) 早期,开发、利用核能发电是印度核工业所面临的首要课题。1954年5月10日,尼赫鲁 在关于印度核政策的一次重要讲话中告诉洛克·沙巴说:“坚持原子能用于和平的目的 ,其对印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像发达国家法国这样的工业化了的先进国家。”[10](p49 )被誉为印度原子能计划奠基者的赫米·巴巴(Homi Bhabha)博士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声 称,仅仅依靠燃煤和水力资源,印度的能源要求将永远得不到满足。[11](p107)在1955 年于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会议上,巴巴指出:“利用原子能发电已 经毋庸置疑地得到了证明。”[12](p165)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5-1960)中,印度首次决定把核能作为一种替代能源进行开发 利用。“二五”计划规定:“利用核能发电和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事业中使用核科 技是原子能工业的主要目标。”[13](p525)50年代中期,第一个核发展计划被制定了出 来。计划规定在核能利用上分三步走:首先,通过建造天然铀反应堆来发电和生产钚; 第二步,建造增殖反应堆,它使用第一阶段中生产出来的钚作为燃料或者把钍作为增殖 性材料;第三步,在增殖反应堆中使用在第二阶段中用钍作燃料时所嬗变出来的铀233 作为燃料。计划预计耗时20-25年,到计划完成后的80年代中期,印度将在核反应堆和 核燃料以及使用本国的钍矿作为反应堆燃料等方面实现自给。[14](p83)1962年,印度 议会通过《原子能法》(Atomic Energy Act),授权政府为了提高印度人民的福利和为 了其他和平的目的开发、控制和使用原子能,并批准政府关于在塔拉普(Tarapur)建造 第一个核电站的计划。 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口号下,尼赫鲁政府抓住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着手进行核工业 的基础建设,同时反对把本国的核资源置于国际控制之下。这一时期,印度的核工业还 处在初创阶段,政府主要是建立相应的机构,培养人才以及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基础 性研究与开发活动。由于人才、科技水平和核材料等方面的制约,印度在发展核基础工 业时急需寻求与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合作。早期,印度核设施多是在与国 外合作的基础上建造的,规模都比较小,许多重要的材料如纯铀、重水等都需要国外供 应才能保证核设施的正常运转。而且,这些核设施主要用来进行必要的研究和训练技术 人员。虽然利用核能发电是印度核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但直到尼赫鲁病逝,印度也 没能建成核电站。 可以说,核能首先吸引政治家和科学家注意的不仅是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建设性力量 ,更主要的是它在军事上的毁灭性力量和具有的政治价值。早在独立之前的1946年6月2 6日,在孟买的一次公开讲话中,尼赫鲁就指出:“只要世界是像现在这样构成,每一 个国家就要具有一种手段并使用这种最新的科学手段来保卫自己。我坚信印度将发展它 的科研工作,我希望印度的科学家将为建设性目的而使用原子力量。但是如果印度受到 威胁,它将不可避免地用各种手段来保卫自己……”(注:转引自阿索卡·拉伊纳:《 研究分析处--印度国外情报局真相》,英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这表明尼赫鲁并没有忽视原子能的军事作用。但尼赫鲁时期,下述四个方面的考虑 促使印度持反对一切核武器的立场:认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将减少爆发全球核战争的可 能性,同时还有助于普及不结盟理念;核裁军将使印度避免因军备竞赛而背上沉重的经 济负担,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目的;裁军过程中分流出的资金和资源可以用来促 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后,核裁军的成功有利于增强印度的国家安全。[9](p15) 此外,还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尼赫鲁外交政策致力于使印度成为广大不结盟的发展中 国家的精神领袖,其中,核裁军具有重要意义。[15](p57) 印度核裁军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联合国实现缔结一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除了上述目标外,尼赫鲁同样希望通过鼓吹核裁军来提升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影响 力,尤其是要引起美苏的重视。在1948-1949年,印度参加了联合国关于布鲁克计划的 讨论,支持国际社会放弃核武器的动议。进入50年代后,印度更是积极参与到国际核裁 军活动之中。[15](p55-56)1954年4月,尼赫鲁向联合国安理会首次提出缔结一项停止 核试验国际协定(Standstill Agreement)的提案,要求把达成这个协定作为核裁军的第 一步。1963年8月8日,在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之后,印度继续谋求停止地下核试验。10 月15日,印度首次提出停止地下核试验的议案,呼吁所有核国家进行谈判以尽快达成禁 止地下核试验协定。 尼赫鲁时期,印度核裁军政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如果一个全面的核禁试条 约无法获得,那么,一个有限的协定也可以考虑接受它。在1963年8月部分核禁试条约 签署之际,针对有人批评政府没有坚持一项全面的条约而以一个部分核禁试条约取而代 之,尼赫鲁说:“一个部分核禁试协定并不排除一个全面的协定。它只是迈向全面核禁 试的第一步,它为实现这个目标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气氛。”[14](p112)第二,在谈判中 ,尽管印度要求有核国家在核裁军方面应作出更多的承诺,但主张无核国家的承诺不应 与之直接挂钩。在这一点上,印度不准备采取对等行动,所以印度一直反对把本国的核 资源置于国际控制之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