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尼赫鲁政府的和平核政策(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宋德星 参加讨论


    根据大历史学家兼国际政治思想家兰克提出的“对外政策第一”(the primacy of for eign policy)的原则,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独立和争取权势(pow er),它支配和决定其他国家利益,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问题从属于国际权势政治和 国家对外地位。[16]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政治家们在珍视和维护国家独立的同 时,对印度的大国地位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前景表达了严重的关注和乐观,并在实践 中有如兰克所指出的那样,主要致力于维护独立和扩张权势这两大根本国家利益。可以 说,根深蒂固的大国思想和强国梦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印度扩展权势的不竭动力。从独 立到50年代末,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严重制约,印度在国际政治中进行权势角逐的手 段主要依靠以“非暴力”、不结盟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内容的“软权力”(softp ower),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尼赫鲁本人所特有的“人格魅力”(注:印度著名学者古 普塔就认为,尼赫鲁的人格魅力无疑提升了印度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这种人格魅力在 于他思想和学识中的英国自由主义和被稀释了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甘地的和平主义和非 暴力信念。Karunakar Gupta,Indian Foreign Policy:In defence of national inter est(Calcutta:the World Press Private Ltd.,1956),p.5.)。
    虽然不结盟外交旨在通过发挥一种“力量平衡”的作用来保卫印度的安全利益,但军 事作用并没有被忽视。在1949年至1962年期间,印军扩大了将近一倍,即从28万人增加 到55万人,空军由独立之初的7个战斗中队扩大为18个中队。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 ,印度在重视和运用“软权力”的同时,也开始主动运用“硬权力”即军事力量。虽然 1951年1月1日曾在议会下院大声宣告“在亚洲战争是比共产主义更大的威胁”[17](pⅥ ),但此时尼赫鲁更感兴趣的是谋求战略边界,即为了维护印度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扩 张印度的权势,尽可能地图谋将印度的边界向外推进(注:实际上,尼赫鲁政府谋求战 略边界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殖民统治时期英印当局的扩张主义政策。为 扩展英国的殖民势力并保障英属印度的安全,英国的政治家和英印殖民当局的代表人物 曾提出了关于英属印度的安全战略,即所谓的“前进政策”(forward policy)。他们认
    为,英属印度的陆地边境,特别是西北部和北部边境地区,是英国在防卫这个殖民地的 体系中的薄弱地段。从战略的观点来看,同英属印度毗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阿富汗、 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的作用十分重要。“前进政策”就是要把英国的统治权扩张到 这些同英属印度相邻接的或者距其更远的国家里去,从而巩固和增强英印当局在印度遥 远边界上的防务力量。见宋德星:《试析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战略构想》,《世界 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6期。)。据此,尼赫鲁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甚至不惜推行不 可避免地将会导致战争的对华“前进政策”[2](p185-284)。尼赫鲁指示印度政府应当 “沿边界全线……特别是在那些可能有争议的地方”建立哨所;由此产生的有人看守的 边界将“不容许同任何人进行讨论”。就这样,印度不仅坚持它所主张的与中国的边界 全线已经划定,而且要尽快将其国家力量推进到它所声称的领土,在控制其所声称的领 土前,拒绝就维持现状达成任何协议(注:内维尔·马克斯维尔:《中印边界争端反思 》,印度《政治与经济》周刊1999年4月10日。引自新华社《参考资料》1999年10月12 日,第9页。)。对华“前进政策”实质上是印度谋求战略边界的重大步骤。
    1962年印度在其挑起的中印边境战争中惨败。这一事态不仅表明印度外交政策和国防 政策的失败,[4](p162)还表明印度扩张权势的努力严重受挫。两个月后,尼赫鲁强调 :“必须反反复复地总结战争的诸多教训,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警觉,作好准备和壮大自 己。”[18](p534)以此为转折点,在外交与国防两者之间,印度转而把后者视为实现国 家利益的最有力的手段。虽然不结盟作为外交政策的框架大体上保持不变,但它的一些 组成部分修改了,其中国家防务对之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强调和平共处的观念部分 地被军事准备所取代。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那种印度必须在地缘战略环境中保持军事 平衡的观点突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对华战争后增强权势的紧迫感使人们把目光集中到核武器上,而突出 国防的结果必然使尼赫鲁宣扬的核伦理观念及其奉行的和平核政策受到质疑,因为在权 势政治中,伦理是软弱无力和没有地位的。1962年12月,右翼的人民党公开表明赞成核 武器的立场,这是印度第一个公开支持核武器的政党(注:Asia Recorder,1963,p.5018 .转引自Mohammed B.Alam,India's Nuclear Policy.Delhi:Mittal Publications,1988 )。人民党支持核武器计划主要基于对印度防务的考虑,其前提就是该党把巴基斯坦和 中国视为印度“天然的敌人”[19](p32)。此外,在赞成核武器选择问题上,作为印度 核科学家领头人的巴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注:赫米·巴巴本人对尼赫鲁在核问题 上所持的和平立场是有保留意见的。见S.S.Khera,India's Defence Problem(New Delh i:Orient Longmans,1968),pp.317-318.)。早在1948年,巴巴就宣称印度将拥有可与最 先进国家相媲美的原子研究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巴巴这样类比至少不是完全出于和平 的目的,因为当时先进国家进行的原子研究和开发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20](p1)巴巴 也从未公开反对核武器,相反,他甚至在1958年告诉一位朋友说,他希望印度公开保留 核选择权。[21](p114)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巴巴的观点赢得了市场。1964年1月27日 至2月1日在印度召开的关于科学和世界事务第12届大会上,巴巴诡称,中国如此巨大, “对它的小的邻国来说必将一直是个威胁,一种他们或者凭借集体安全、或者通过求助 于核武器才能抵御的威胁。”他还强调指出,常规武器仅仅可能“获得相对威慑”,而 要实现绝对威慑,就必须拥有核武器;如果一国宣布放弃核武器,它的安全必须有两个 核大国同时提供保证;一国还必须分别考虑核扩散所造成的短期(10年内)后果和长期后 果。[22](p139-145);[23]1964年,尼赫鲁本人的立场也发生了“轻微但却意义重大 ”的变化,在致巴巴的一封信中,尼赫鲁提到“为防卫目的制造”核武器。[11](p172)
    1962年后,越来越多的力量站到主张发展核武器阵营中,要求保留核选择权。[9](p18 )1964年5月尼赫鲁病逝之后,新政府很快就抛弃了尼赫鲁政府的和平核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