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壁中古文与六国古文字材料字体的相似,王国维在《桐乡徐氏印谱序》中列举了许多实例,最后说:“以上所举诸例,类不合于殷周古文及小篆,而与六国遗器文字则血脉相通。”[5](P184)六国文字和汉人传述的壁中古文一样,“并讹别简率,上不合殷周古文,下不合小篆,不能以六书求之”。[5](P182) 王国维说: 世人见六国文字,上与殷周古文、中与秦文、下与小篆不合,遂疑近世所出兵器、陶器、玺印、货币诸文字并自为一体,与六国通行文字不同;又疑魏石经、《说文》所出之壁中古文为汉人伪作,此则惑之甚者也。夫兵器、陶器、玺印、货币,当时通用之器也;壁中书者,当时儒家通用之书也。通用之器与通用之书,固当以通行文字书之。且同时所作大梁上官诸鼎字体亦复如是,而此外更不见有他体。舍是数者而别求六国之通行文字,多见其纷纷也。[5](P183) 这便是王国维对钱玄同提出的问题所作的答复。他以多量的六国文字出土材料作为证据,说明当时东土六国的字体的具体状况,然后证明《说文》等古文与之相似,这样也就推论出壁中古文有其依据,解决了钱文的质疑。 王国维关于六国“通行文字”的论断,在古文字学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在《桐乡徐氏印谱序》里说:“其上不合殷周古文,下不合秦篆者,时不同也;中不合秦文者,地不同也。”[5](P183)是对这种“通行文字”作出时间、空间上的界定,也揭示了六国文字作为中国古文字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的意义,开启了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对于《桐乡徐氏印谱序》所取得的成果,王国维先生很是珍视。他当时曾把这篇文章和1916年写的《史籀篇疏证》序及《汉代古文考》里的两篇,作为讲义发给清华研究院学生⑥[7](P11-12),又在11月出版的《实学》第6期发表。12月1日,他还把研究院讲义寄给在北大国学门的友人马衡。[2](P448) 今天,战国文字研究已经扩充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六国文字的研究,由于地下材料不断发现,正在突飞猛进。回顾这方面的发展历程,我们应当特别纪念王国维先生的《桐乡徐氏印谱序》这一名文。 【参考文献】 [1]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吴泽。王国维全集·书信[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曾宪通。容庚先生学术贡献述评[A].容庚选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7]王国维。古史新证(裘锡圭前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