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陈勇 参加讨论

二、互惠与亲子关系
    时至20世纪90年代,英国家庭关系史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取向,从以往强调个人主义 转而重新肯定家庭亲情和亲属网络在社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从学术背景看,一方面教 区档案、日记、信件、遗嘱、葬礼布道和法庭证词等文献得到更为广泛细致的搜集考察 ;另一方面学科交叉的势头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经济人类学的互惠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 资本理论渗透到史学领域,为家庭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进入21世纪后,家庭 关系研究的新成果仍不断涌现,人们只要浏览一下这方面的学术刊物,如《家庭史杂志 》、《家庭史》、《社会史杂志》、《跨学科历史杂志》,就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 鲜学术气息。
    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互惠理论在家庭亲子关系研究的运用。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突出成果 的是斯坦福大学博士、以色列女史家本·阿莫斯(Ilana Krausman Ben-Amos)。新旧世 纪之交,她先后发表了专著《近代早期英国的青少年和年轻人》(1994)、论文《礼物与 关爱:近代早期英国的非正式支持》(2000)和《互惠界定:近代早期英国的父母与子女 》(2000),用丰富的史料,生动叙述了近代早期社会转型阶段英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 向照应和相互帮助,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在青少年阶段外出服佣和学徒期间的深情关爱以 及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回报。
    互惠理论属于经济人类学范畴,1944年美籍匈牙利犹太学者卡尔·波拉尼出版《大转 变》一书,正式奠定了互惠理论的学术基础和分析框架。所谓“互惠”,是一种与“再 分配”和“市场交换”相对应的经济交换形式。这种个体化的交换发生于以血缘和伙伴 关系结成的共同体中。它多表现为以“礼物”为媒介的义务性“赠予”关系。它并不局 限于物质和服务的提供,更是一种广义的互助关系[7](第88页)。过去人们往往将互惠 理论视为分析传统社会和落后民族交往关系的工具,如今西方学者对此已形成新的认识 :“波拉尼没有把他的概念限定于经济组织的任何特定形式;事实上,他的概念框架, 在覆盖了人类社会中所有已知的经济类型的意义上,是真正跨文化的。”[7](第83页)
    本·阿莫斯正是以这种视角来进行近代早期英国家庭亲子关系研究的。作为现代化进 程的先行国,英国近代早期新旧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错综复杂,家 庭、亲属、邻里、社区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考验。家庭亲属关系中最核心部 分是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其状况如何,关系到家庭适应社会变迁能力的强弱[8](P. 316)。本·阿莫斯认为,16至18世纪英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并不冷漠,这种关系“更多依 靠延伸到人生全过程的互惠性联系和交换来维持”[6](web,P.5)。亲子间的相互支持既 有物质形式的“礼物”赠予和回报,如食品、衣物和钱款;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情感交流 、社会声誉、信息提供、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的互惠是一种双向的“礼物”交换,但 两者并非对等,属于互惠类型中的“概化互惠”,即不计较价值等量因素的互惠[7](第 264页)。父母的帮助大于子女的回报,子女的回报还因种种因素的制约而具有某种时间 上的滞后性。但是,子女的回报在父母生涯的节骨眼上起着重要作用,如对年迈、患病 、丧偶父母的帮助。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报之以情”(reciprocate with affectio n)的支持。尽管大部分成年子女另立新家,与父母并不同居一所,然而从日记、自传、 法庭证词等材料中仍然看到子女照顾父母的频繁程度。他们中不少人在父母患病时予以 照料,在双亲受到社区成员侵扰时前来保护和进行上诉,在日常劳动中给予帮助。18世 纪兰开夏的约曼农詹姆士·弗雷特韦尔及其兄弟轮流伺候病中的父亲,陪同父亲找医生 看病,为了父亲康复寻求多种治疗办法。虽然当时英国家庭的主流结构为核心家庭,但 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情况在乡村地区仍非鲜见。18世纪埃塞克斯一个教区50 岁以上的贫困妇女中,有一半人生活在与已婚女儿组成的扩展式家庭里。这些女儿为陷 入困境的母亲提供了一种“安全网”(safety net),犹如自己年轻时父母为她们提供的 一样[6](web,P.5)。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西欧流行一种让子女从少年起到他人家庭担任仆佣和学徒的 做法。拉斯莱特为此创造出一个专门的历史术语“立身期仆人”(life-cycle servant) 。这里的“仆佣”不仅指从事家务劳动的佣人(domestic servant),也包含从事农业劳 动的青少年佣工(farm servant)[9](P.2)。前文提到的拉尔夫·乔塞林就分别安排长子 和2个女儿到伦敦学徒和充当女仆,3个孩子离家时的年龄仅有15、14和13岁[10](第53 页)。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国1/3的家庭拥有仆人,近一半的农民家庭和大约1/4的 商人、手工匠人的家里有同住的家仆和学徒[5](P.28、P.84)。西方史家对于这种让子 女少小离家的做法历来有各种评价,有的认为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谋生能力,有的则认 为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一种策略。然而在削弱父母与子女情感这一点上,大多数史家 却容易形成共识。近来这种看法得到修正。本·阿莫斯认为,“立身期服务显然是对父 母家庭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与父母的关系仍然超过所有其他联系。”[9](P.165)尽 管子女少小离家,父母却高度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状况,给予各种帮助和安慰。 父母亲情非但没有因此而被割断,反而因亲子生活空间的分隔而变得更为深厚。
    归纳起来,父母对“立身期”子女的亲情关爱大体有如下方面:首先是为子女出外服 佣学徒选择合适的去处。少小离家闯世界毕竟是子女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父 母并不是随便把他们打发出去,而是选择适合他们劳动学艺的场所,许多遗存的子女日 记或自传都反映了这种情况。17世纪30年代生于威尔士北部小农家庭的理查德·戴维斯 回忆,14岁时父亲打算送他到商店当学徒,为了慎重起见,父亲先让他到一家店主那里 做些体验,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同时也观察一下老板的为人。当他觉得情况 不理想时便返回家中,随后家里又用同样方式,最终确定了一名制毯匠作为他的师傅[9 ](P.63)。本·阿莫斯以此例说明,在送子女外出学艺的过程中,父母一般尽量考虑子 女本人的愿望和意见。其次,父母对学徒服佣期的子女提供各种物质帮助。伦敦印刷业 学徒约翰·科克斯在日记中记载,1703年4月其母前来探望他时,不仅带来了手套、鞋 帽和一些书籍,还有存放在姑妈家供他平时花销的钱款[9](P.162)。再次,在子女遭遇 疾病、师傅的不公正待遇等困难时,父母及时给予照料帮助,有时甚至为此诉诸法律, 以保护子女应有的利益。子女患病,父母一般都将孩子带回家中治疗,直到他们康复为 止,这种例子在史料中比比皆是[9](P.162-163)。1620年英国大法官厅(Chancery Cour t)的一起讼案,是赫勒福德郡一家长起诉其子的师傅,理由是该师傅没有善待徒弟,致 使父亲“天天牵挂儿子的下落”[9](P.161)。可见,为了保护子女学徒期间不受师傅欺 压,父母不惜与师傅对簿公堂。诚然,大多数家长不会采用这种极端做法,而更多以合 同方式予以制约。家长在学徒合同订立时交纳培养金,师傅违约则应退还。1616年布里 斯托尔鞋匠理查德·里什贝接纳罗伯特·怀特为徒,双方订立的合同规定,师傅里什贝 若在2年内赶走学徒,或因自己失职造成学徒逃亡,则应将3镑培养金全部退还对方。还 有一些人订约时采用双合同书形式,一份合同保证学徒的“尽职和诚实”,另一份合同 保证学徒的“安全和利益”[9](P.103)。
    互惠关系在学徒期子女一方也体现得比较充分。学徒的工资自然是微薄的,但他们中 不少人仍尽力贴补家用。爱德华·巴洛起初还无力支援家庭,但到学徒期最后一年自己 经济状况稍有改善时,便立即设法帮助负债的父母以及家大口阔、多达6个孩子的兄长 ,按人头捎给他们每人20先令。这种体现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案例并非孤证。弗雷德 ·基钦当学徒时年仅14岁,就已将所得的工资汇给母亲。学徒约瑟夫·迈耶特也把全部 工资转给贫穷的父亲[9](P.223-224)。许多仆佣和学徒的住所离家不远,农业佣工离 家的距离一般几里左右。城市中的学徒也大多家在城内或附近乡村,17世纪布里斯托尔 这类学徒人数约占全市学徒总数的一半[9](P.161)。因此,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回家探 视父母。
    过去家庭史家认为,只有当近代学校教育取代学徒制、青少年子女重归家庭,他们与 父母的情感关系才得到恢复和保证,亲子关系才发生历史性转化,家庭才从一个“道德 和社会单位”转变为“感情单位”。本·阿莫斯运用互惠理论对英国仆佣和学徒制条件 下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如上所述,由于近代转型 期英国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 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 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9](P.2);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 之间[5](P.84)。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大多 数人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 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研究这一时期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一直是探讨整个 家庭关系的重要课题。“情感淡漠说”正是以此为立论的主要依据,也易于造成人们的 错觉。新研究深入发掘史料,运用互惠理论予以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层面在内 的双向互动式透视,修正了以往的成说,体现了家庭亲情在英国近代社会转型中所具有 的积极作用。盲目夸大个人利己主义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