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民主的专制机理(4)
“总统内阁”制敲响了魏玛的丧钟 魏玛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容克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但共和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多种 力量的冲击。开普暴动,主要是来自右翼保守势力的冲击;鲁尔危机集中反映了德国同战胜 国集团的矛盾;汉堡工人起义和萨克森--图林根工人政府的出现,是来自左翼革命势力的 冲击。所有这些力量都针对着刚刚建立起来的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不时援用宪法第48条 所授予的权力把共和国从内乱外扰的动荡境况之中引向稳定。 1925年,艾伯特总统去世。3月,举行新总统选举。4月,代表右翼势力的老军国主义分子 兴登堡当选为共和国第二任总统。这位战败后退隐汉诺威,待机而动的旧帝国元帅对于君主 制的信仰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他对战败的认同是德军事实上并没有战败,而是被革命出卖了 ,是因为“背后挨了一刀”。他之当选总统等于为共和国签署了死亡判决,同时也为君主制 的复活预署了通行证。从此开始,德国政治形势急剧右转。1926年5月,兴登堡签发总统令 ,指示驻海外和欧洲各港口城市的公使馆和领事馆除悬挂共和国的黑红金国旗外,还要悬挂 旧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8月,国会通过了有利于容克和富农利益的关税法。威廉二世和被 废黜了的诸侯们的财产全部归还,并赔偿因革命造成的损失。舆论上,关于“背后一刀”和 “十一月罪人”的宣传也甚嚣尘上。国防军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日益增强,而作为 旧帝国两大支柱--容克和军部总代表的总统兴登堡也如此表白:“在我任职时遇到一切困 难时,我就看一看皇帝的相片,并问我自己:这位至尊的万岁爷将在这个问题上作何决定? ”[10]这不等于是把共和国归还给了帝国吗? 多党制的特点使得魏玛共和国成了一个“没有共和党人的共和国”。[11]共和国始终得不 到更多力量的支持。这种状况自然不会产生出长期稳定的议会内阁。于是,政权的频繁更迭 又成了共和国的一大特点。从1919年至1932年一共换了20届内阁,最长的执政636天(1928- 1930年的赫尔曼·米勒内阁),最短的执政73天(1920年3-6月的赫尔·米勒内阁),平均每 届内阁的生命只有8个月,[12]单1932年一年就进行了五次国会选举。议会民主制的威 信也因此而日益降低。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对美国资本具有极大依赖性的德国 更是劫难日深。为了平抑巨额财政赤字,走出经济困境,德国政府于1930年3月27日举行内 阁 会议,以求提高税收,减少社会支出。各党派争吵不休,难于划一,米勒内阁陷入困境,被 迫辞职,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党、民主党、人民党和民族人民党组成的五党大联合政府 就此垮台。此后,共和国进入了完全的“总统内阁”领导体制时期。正是基因于此,西方有 论,1930年3月27日这一天,是从魏玛共和到纳粹独裁的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是“魏玛共和 国末日的开始。”[13]所谓的总统制内阁也就是总统运用宪法第48条授予的权力任命一 个未 获议会多数承认的总理,以所谓“紧急法令”进行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国会的约束 。从此,“国家元首获得的实权比过去的皇帝还要大”。总统凌驾于国会之上,有权解散国 会、取代国会,有权任免总理。这样,经济危机削弱了议会民主制政体,在德国确立了“总 统内阁”体制,专制主义复活了。魏玛共和国的丧钟敲响了。 1930年3月30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天主教中央党右翼领袖布吕宁为总理。布吕宁的上台被认 为是议会民主制开始解体、专制主义倾向重新抬头的标志。布吕宁本人则因此得了个“第一 ”--“德国民主解体过程中的第一个总理”。[14]一方面,布吕宁政府经常得不到国会多 数的支持,于是就经常地利用总统所拥有的宪法第48条授予的特权,通过“紧急条例”来管 理 国家。1930年,这种条例颁行了5次,1931年颁行了44次,1932年上升到66次。与此相反, 国会开会的次数,1930年是94次,1931年是41次,到1932年就只有13次了[15]。很明显,这 种“紧急条例”统治不断削弱了议会民主,不断加强了专制倾向。另一方面,为克服危机, 布吕宁政府积极支持和扶助垄断组织和容克地主,大大提高纳税额、削减工资和养老金、救 济金等反动措施,把危机的沉重负担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布吕宁因而成了个“饥饿总 理”,柏林每天因饥饿而自杀的有60多人,德国人民陷入困苦、绝望的深渊。这种困苦和绝 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共和国政府的强烈不满为20年代兴起的纳粹运动所利用,为以推 翻魏玛共和国政府为目标的纳粹运动提供了良机。 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和共和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大肆进行的“民族主义”、“ 社 会主义”的蛊惑性宣传和对自身“救世主”形象的鼓噪击中了处于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的心 理。各种政治势力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纷纷转向纳粹党,致使纳粹运动在布吕宁政府危机期 间得以迅猛发展。1930年的国会选举,纳粹党成了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第二大党,从而使布 吕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多数派内阁的愿望成了泡影,加剧了议会民主制的危机。魏玛共和国 开始了自身的衰亡。纳粹党伙同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猖狂反对魏玛共和国。1931年10月的 哈尔茨堡阵线曾预谋15个月内推翻现政府,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2年,德国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最严重的一年,兴登堡总统任期届满。3月,举行新的总 统选举,兴登堡作为总统候选人继续参加竞选,纳粹党和民族人民党分别推出希特勒和杜斯 特贝格为候选人。社会民主党拒绝共产党联合推举候选人的建议,以“取小害(兴登堡)而避 大害(希特勒)”为理由支持兴登堡竞选,不提本党候选人,于是共产党以本党领袖台尔曼为 候选人参加竞选,并提出了“谁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就是选择战争”的竞选口号 。但由于民族人民党转而支持兴登堡,使得兴登堡以绝对多数票再次当选总统。尚武的旧德 国仍然控制着共和国的命运。 纳粹党动员了40万冲锋队员,在柏林周围设置了警戒线,准备在竞选失败后发动政变。布 吕宁和国防部长格陵纳一致认为,为了消除内战的威胁,必须立即取消冲锋队。4月13日, 选举刚一结束,兴登堡就在取消冲锋队的“保障国家权威法”上签了字。这一法令引起了陆 军的不满。由于陆军的反对,5月13日,格陵纳辞职。5月30日,布吕宁下台。6月15日,巴 本政府就取消了对冲锋队的禁令。旧德国的支柱之一--军队左右了魏玛共和国的抉择。 虽然,法西斯党暂时还没有能坐上总统的宝座,但它的发展仍然呈上升势头。1932年7月新 的国会选举结果,纳粹党成了国会第一大党。此后几个月,纳粹党的势头虽一度受到抑制, 但却不断地得到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代表容克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防军、霍亨索伦 王室以及中下层民众的支持,旧德国势力在希特勒的鼓噪声中似乎看到了一把双刃剑的灵光 ,借助于它,可以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对内控制深怀不 满的中下层民众,消弥革命因素,稳定自己的统治。于是,经过1932年下半年一系列紧张的 幕后交易之后,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正式任何希特勒担任总理。随之而来的是共 和国历史的终结、专制德国的再生。 【参考文献】 [1]杨和平。近代德国专制体制的逻辑机理[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5)。 [2][3][4]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2,561-562,564 . [5][9]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2-1 55,152. [6][8][10]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24,22 1,227. [7]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3. [11]卡尔·略梅尔。德国实况[M].德国:贝尔特尔斯曼辞书馆出版社,1987.59. [12]朱庭光。法西斯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4. [13]卡·迪·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65. [14]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es,1985.264. [15]朱庭光。法西斯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204.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