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侵印日军大溃退 当发现科希马战线的日军第31师团最先出现了撤退的迹象后,蒙巴顿和斯利姆将军的目光 就盯上了乌克鲁尔。乌克鲁尔位于科希马的东南方向和英帕尔的东北方向,与这两座小城的 距离几乎相等。这里是日第31师团从科希马撤回缅甸的必经之地,也是日第33师团若与第31 师团会师后撤的理想地点。乌克鲁尔这时由日第15师团的部分部队负责把守,拿下它就会卡 住日军的退路,进而全歼它们。 6月20日,蒙巴顿一声令下,由科希马蜂拥而下的英军部队,与从英帕尔向前突进的强大部 队同时出发,并按预定计划展开反攻。当日,英第2师仅用半天时间就击溃了佐藤留下的宫 崎支队的抵抗。在密宣附近的日第15师团松村联队没有想到宫崎支队溃败得如此之快,在英 军的背后攻击下也溃不成军。24日,英第2师和第5英印军在密宣会师,随后,他们又兵分两 路,向乌克鲁尔挺进。 6月25日,两支部队首先堵截住了印度傀儡军的一个旅,并迅速将其歼灭。这时,日第31师 团 的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正从北面沿着一条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逃窜。第5英 印师于是迅速向乌克鲁尔逼近,该师第33旅占据一处高地,与逃窜之敌展开战斗。 当时,日第15军的每个师团都有数千名伤病员,尤其是“军队的克星--疟疾和伤寒,蔓 延 猖獗,将许多人折磨得虚弱憔悴,瘦骨嶙峋”。牟田口这时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尽管第 31师团未经他的同意已经先行一步了。6月末,牟田口先是羞羞答答地向方面军司令官河边 正三提出:“在万一停止进攻转入防御时,根据我军现状,认为退到印缅国境线上的钦敦 江西岸高地经莫莱西北高地至铁定一线,较为合适。” 河边正三心里明白,骄狂的牟田口若不是落到如此难堪的地步,是不会征询和尊重自己的 意见的。牟田口自恃有东条英机这个靠山,从不把河边正三放在眼里。再说驻缅方面军的主 要任务是看守好缅甸,没有多余的力量打入印度境内。现在牟田口打不下去了,他要趁机讥 讽一下这个骄狂的少壮派将领。于是,河边对牟田口的提议佯装不解地复电说:“当目前 南方军总司令部尚无任何命令时,你军提出如此消极意见,实感意外,仍应一心为完成我军 任 务向前迈进。” 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紧急磋商同意后,寺内寿一大将以南方军总司令部的名义正式 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并指示第15军撤回缅境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向钦敦 江退却,第二阶段向敏金山脉退却。要求该军各师团残部应于7月底之前,撤至并占据钦敦 江西岸及加包山谷的耶沙皎一线,然后进行第二阶段退却,渡过钦敦江,退到敏金山脉建立 起新的防御阵地。为了好听一些,该命令将这次行动冠之以“退却作战”的名义,由驻缅方 面军逐级向下传达。 侵印日军的所谓“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 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 地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军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 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不过,在这样艰难悲惨的境遇下,许多被灌满了“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士兵还是相当顽强 的。在战役后期,蒙巴顿亲临前线视察时深刻地感到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日本士兵还是 像以往那样刚毅顽强。英国人虽然打死了成千上万名日本兵,但是只抓到了600多名俘虏, 其中大部分人还是由于身负重伤或是被营养不良和疾病折磨得气息奄奄,无力自杀,才当了 俘虏。日本兵宁可用双手结果自己的性命也不愿投降,第14集团军穿过淅沥滴水的丛林追赶 敌军时,一次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要完整建制地歼灭这样的对手,也是 不容易的。 战役结束后,蒙巴顿曾骄傲地宣称:“它是迄今为止日本人在东南亚遭受的一次最大的军 事失利,因为被消灭的人数比太平洋岛屿的任何一次作战都多。”的确,这场历时半年的战 役,使日军损失惨重,据日方自己承认:当时军部(指牟田口的司令部,已无法掌握各师团 、各部队战斗力的情况。大致的估计是,最初越过钦敦江参加英帕尔战役的约10万人中,约 损失了3万名,另有2万伤病员任其自流地撤到更远的后方,剩下的兵员还有约5万名。而这5 万人当中有一半以上是病人。第15军的武器损失更为惨重。该军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的主力 部队,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 在印缅战场上,盟军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