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试论社会交往的历史作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林晋 参加讨论

商品生产既以商品交换为目的,或生产归根结底为消费服务,消费在商品经济中又必须通过交换渠道实现,那么生产才是交换的仆从而受其支配和推动。交换对于生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交换增长的前导性和增长速度的超越性。前导性意指交换增长与生产增长相比,不仅有信息上的前后时间差,而且导向生产;超越性意指交换增长一般快于生产增长。交换的前导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大量的材料也表明,在经济发展⑨较快的年份里,交换增长的速度快于生产增长的速度。例如,1950—1970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5.1%,1970—1980年为3.8%,而1965—1980年的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平均递增6.9%。⑩日本在1951—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5倍,但在1950—1976年仅外贸总额就增长73.8倍。南朝鲜在1962—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6%,同期仅出口额年均增长40%。台湾在1952—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仅出口额相应为9.5%,其中后10年达32%。近年正在崛起的泰国,1951—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仅外贸总值就相应为8.7%。等等。所以,说交换增长的超越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并非毫无根据。
    如此,交换为重大的推动因素的主张,不仅能以事实检验,而且没有逻辑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还要发展商品经济的地区来说,生产决定论不过是脱离实践的学究式空谈,而交换推动作用说却富有活力,可以起到理论应有的指导、预测和解释作用。
    (二)国际交换的推动作用
    交换推动作用说相对于生产决定论,有优越性可言;但对于某些有关的重大问题,如本文试图解释的三个问题,又如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等,又显得有些疏远、粗泛和空洞。对交换演变的历史轨迹,以及交换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考察,更令人感到有必要改进交换推动作用说,以能有效解决针对具体地区而生的疑难问题。
    就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可以把商品交换分为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两个部分。大量有关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材料表明,最原始、简单的物物交换,发端于人类各谋生群团之间或在各群团栖居区的边境上。马克思因此总结道:“商品交换过程最初不是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的,而是它的尽头,在它的边界上,在它和其他公社接触的少数地点出现的。”(11)而且,在前工业时代,在地理空间上,无论就彼时的王国或共和国,还是就此时的民族国家而言,规模较大而又繁荣的贸易,大都是国际贸易。罗马帝国等大帝国内部的贸易,大多可视为原先国际贸易的延续,因为在原先小国或后来行省内部的贸易,数量也微不足道。从4 世纪兴起亚欧大陆范围内的民族大迁徙和各地的民族扩张,使西方古典世界贸易衰落。自11世纪起,随着阿拉伯人从地中海区域的撤离,东西方之间的商业通过威尼斯等城的向西扩展,逐渐使西欧商业复兴。在国际贸易的刺激下,部分西欧国家的内贸有所发展,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外贸服务。例如在国内几乎是最早充分发展起商品经济的英国,在发达的进出口贸易推动下,呢绒等手工业逐渐兴旺,近代商业关系也逐渐向全国拓展。但受外贸影响极小的内地,到18世纪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综观全部前工业社会,可否断言,只有对外贸易持续扩张的地区才有可能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地中海贸易之花为群芳之首几达数千年之久,但未能率先结出大工业之果,就在于无力把枝头伸展到地外海。大西洋沿岸贸易虽为后起之秀,但一俟香飘重洋,则工业大树吮五洲四海之汁参天而立。世界市场的威力可见一斑。
    近现代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在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在经济发达或日趋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外贸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发展的超越性上。例如,1850—1913年,国际生产增长5倍,同期的国际贸易量增长10倍。战后的25年,世界生产总值平均增长5%,出口商品价值量为7%。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外贸增长更快,达8—10%。日法德英美意等国的外贸增长始终快于国内生产的增长。经济最发达的北美、西欧、日本,其间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3/4,非属偶然。 诸多后兴工业国的具体发展道路各有特色,但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出口的快速增长。相反,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人均收入在1982年为222美元,1981年的人均外贸额仅为84.1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同样的项目分别是982美元和294.6(不包括主要石油输出国)美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分别是9675美元和3247.8美元。加之上一小节中所举之例,似已说明问题。
    国际贸易在西方经济学界早被誉为“经济成长的发动机”或“经济增长的引擎”,基本上是技术性分析后的结论。而通过比较经济史的研究,还可以发现,缺乏大量外贸的地区难以持续发展经济。这在小国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大国,一般认为内部市场大(12),但即使一类基本面向国内市场生产的国家在经济上曾一时突飞猛进,由于未伴以积极、大量的外贸,经济增长较快达到饱和而缺乏后劲儿,并且难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益。这使人不得不深思:内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外贸的关系是怎样的?
    “国际贸易,如果用一个更确切的词来说就是远距离的贸易。”(13)古代世界之所以始终以国际贸易为主,是因为只有各地少数的富裕社群具有较大购买力,是商人的主要顾主。他们需要购买的多是远方的奇珍异品,而非本地特产。为之服务的商人于是跋山涉水,跨国越界,走得愈远,赚钱可能愈多。奢侈品大都单位价值体积小,份量轻,运输不成为赚钱的重大障碍;日常用品则相反,运价严重影响商人的营利,交换带有地方色彩,难以波及远方。
    奢侈品贸易的发展不可能首先使生产技术机械化:这类产品的需求市场无论在空间上如何广大,实际享用者毕竟稀少;制造工艺又复杂。但是这种贸易却使部分平民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工商业,从而开辟了日用品的市场。有市场就会萌发商品生产,市场扩大,生产就会增加。吃穿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随着脱离农牧业人口的增加和富裕人群的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刺激相关生产发展。然而,食品生产在单位空间内的增长颇受限制;加之在简陋的运输工具的限制下,其单位价值体积大、份量重、成本低、易腐烂等,使食物生产长期均匀地遍布各地,不易专业化,劳力供应则相对充足,难以自行产生变革生产方式的态势。相反,服装生产由于加工量大,成本较高;生产的增加几乎不受地理的限制;单位价值体积小、份量轻,便于运输,专业化的可能性最高。一旦专门经营体出现,生产地点的劳力供应可能不足,求量技术就可能发展。事实上,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纺织业是欧洲的主导工业。西欧的毛纺织的生产最先高度专业化,但由于市场狭小(基本限于欧洲),始终未能先行获得求量生产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棉纺织品各地皆宜,因而摘取了桂冠。
    这样看来,市场相对狭小的单纯内贸是与工业革命无缘的。马克思也曾强调指出:“世界贸易是大工业的必备条件。”(14)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枪匹马自入工业时代。而且,单纯内贸的发展极为有限:内贸发展需要内部购买力的不断提高,而这又取决于内部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但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即购买力的不断提高或扩张。在封闭地区里,可以看出这个公式是一个无法突破的怪圈,是一种没有出路的恶循环。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又说,印度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孤立状态。(15)这个被我国学术界所忽略的首要条件或主要原因,具有一般性的意义。世界历史也向我们展现了一切封闭、半封闭地区在前工业时代裹足不进的状态。而在开放地区,购买力的扩张首先是依靠国外市场的扩大实现的。于是怪圈被突破,恶循环变成了出路广阔的良性循环,致使开放程度最高(或外贸最发达)的地区内的生产和贸易迅速发展,首先叩开机器时代的大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