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吴友法/梁瑞平 参加讨论

法国的统一与德意志的分裂这一反差刺激了法国的扩张野心,为法国企图称霸欧洲提供了 契机。法国要扩张,必然威胁到它的邻国,自然也包括德意志。于是,随着法国谋取欧洲霸 权,法德之间的敌意与仇怨也不断发展。
    其实,法国谋取欧洲霸权由来已久。早在腓力普四世(1285-1364)时,就有一位法学家杜 布亚撰写了一个法国大国主义计划,体现了法国称霸欧洲的野心。杜布亚认为,“法兰西国 王应当充当全世界的君主的角色,……希望……领有莱茵河西岸”[7](第240页)。但是,法 国称霸欧洲的初次尝试在它的一切邻国,首先是德意志各诸侯的反对下终告破产。“十七世 纪是法国真正称霸欧洲的时期”[7](第339页),“1679年签订的奈梅根和约……是封建法国 在欧洲最强盛时期的标志”[5](第61页),但法国的霸权是在与别国、首先是德意志的斗争 中逐渐建立的。从16世纪初起,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法国,这对法国非常 不利,因此法国便“力求脱身于这种受钳制的状态”[7](第324页),它选择以意大利为突破 口来打破这种受包围的状态。这种包围与反包围的斗争便是法国发动几次意大利战争(1494 -1559)的起因,也是贯穿着16、17世纪和18世纪一部分时期的法兰西--哈布斯堡竞争的 起因。难怪有人会说,意大利战争是“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欧洲的鏖战”[8](第86页) 。16世纪的德法对立还表现在法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反对信奉天主教的皇帝。法国的这一 举措,在政治上促使德意志帝国走向衰微,同时并“不时地、一块块地割下帝国的领土”[7 ]( 第326页)。
    16世纪末、17世纪初,法国出现了所谓追求“天然疆界”的说法。在路易十四亲政以前, 摄政的首相黎塞留(1624-1642)一再论证:古代法兰克人曾征服过高卢。因此,他在其《政 治遗书》中写道:“我秉政之目的在于:为高卢收回大自然为它指定的疆界,……将法国置 于高卢的位置上,在原属古代高卢的一切地方建立新的高卢”[7](第345页)。正是在这种意 图的支配下,即“加剧和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力图将王国的疆域在东北和西南方向继续 朝‘天然疆界’推进,为法国打开通往邻国各邦的大门”[8](第107页),法国于1635年介入 了主要战场在德意志领土上的30年战争。30年战争既是德国内部两个诸侯集团之间以及诸侯 与皇帝之间的一场内战,又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如法国、瑞典)相继卷入的一场大规模的 国际冲突。战争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为结束的标志。根据和约,瑞典夺去了北方 的奥得河、易北河和威塞河的河口,法国夺去了德国西部最富饶的地区,实现了黎塞留“天 然疆界”计划中把国界扩张到莱茵河的目的。而且,法国、瑞典“两国都有权干涉德国内政 ”[9](第53页)。然而,德国国内的分裂割据局面却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反而“ 实际上还让德意志各地方诸侯成了完全独立的势力”[10](第158页)。因此,“三十年战争 是以法国的胜利以及取得欧洲霸权而告终”[10](第157页)的。30年战争加剧了德法之间的 怨恨与敌意。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极端害怕毗邻的法国革命引起国内革命,以及 法国革命直接威胁德意志的封建秩序,德意志的最大两个邦奥地利和普鲁士从1792年-1813 年先后组织或参加了六次反法同盟,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德法冤冤相报的怪圈已然形成。 其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人和德国人三次兵戎相见, 浴血残杀”[3](第180页)。这三次兵戎相见指的是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1870年的普法战争、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毫无疑问,这些“兵戎相见 ”都是德法仇怨发展的结果。
    普法战争爆发以前,普法两国矛盾已较尖锐。首先,两国都想获得莱茵河左岸的阿尔萨斯 与洛林地区;其次,两国都想夺取西班牙空缺的王位;再次,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反 对出现一个新的强大的德国,而普鲁士则“力求夺得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建立德国,角逐 欧洲”[8](第351页)。1870年7月19日,战争正式爆发。轻敌的法国最后战败,被迫同普鲁 士签订和约。根据1871年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普鲁士,并赔偿 50 亿法郎作为战争赔款。德意志也因此完成了统一,成为法国强有力的对手和威胁。巨额的赔 款和领土的丧失,使法国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以致法德矛盾构成了19世纪70年代欧洲国 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普法战争不但没有消灭德法之间长期的对立,“没有使德法之间的宿怨 趋于缓和”[11](第35页)。相反,使德法关系更加复杂化,加深了它们之间的鸿沟,并孕育 着新的战争危险。两国在1875年发生了战争危机,尽管战争危机最后被解除,但仇怨却越积 越深。1886年,后来担任法国国防部长的布朗热在法国煽起复仇主义狂热,并着手加强军 队建设。德国政府则正想利用保加利亚危机造成的英俄关系的恶化和法国的复仇主义狂热, 发动一场对法国的战争。但最后“由于俄国拒绝同德国签订中立条约,德国又一次被迫在德 法战争的边缘上停止不前”[5](335页)。总之,在1871-1900年间,“法国对外政策的基本 方向,……仍旧是准备复仇主义的对德战争”[12](第639页),“法德矛盾是帝国主义间的 最重大的矛盾之一”[12](第639页)。
    20世纪初,法德矛盾加剧。法国借口要求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积极准备复仇战争。法德 两国的资本集团在摩洛哥、土耳其、中国等地的竞争异常激烈。如1905年和1911年的两次摩 洛哥危机就是法德矛盾的表现。在同德国争夺的同时,法国加强同英俄的接近,共同的需要 和战略考虑使得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先后于1904年和1907年签订,法英俄三国军事同盟最终 形成。到这时,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已经形成,世界大战已不可避免。“法德矛盾长期存 在,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8](第353页)。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法两国在1914年8月正式交火。双方先后展开了马恩河、 凡尔登、索姆河等大的战役。后由于美国的参战及德国的腹背受敌,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 投降。1919年6月18日,协约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签订。德国为战争付出了高昂的 代价。它被迫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此外,将萨尔矿区的煤矿划归法国所有。莱茵河 左 岸的德国全部地区由战胜国共管。另外,德国还要赔款,割让全部海外殖民地等。法国基本 上完成了对德国的复仇。但这种建立在一国对另一国的掠夺的基础上的复仇只会使矛盾加深 和不断地积累,总有一天,矛盾会再次爆发。
    一战以后,“法国外交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对德关系”[8](第482页),法国采取强硬的对 德态度,力图使德国一蹶不振,并在1923年挑起鲁尔事件。20年代中后期,即赫里欧和白里 安政府时期,法国力求改善与德国的关系甚至与德国和解。30年代纳粹在德国上台后,法国 一度奉行对德强硬政策,但最终被对德绥靖政策所代替。然而,不管法国对德国采取的是和 解政策还是绥靖政策,德法之间的仇怨并未消除,德国对法国仍是耿耿于怀,并暗暗地积蓄 力量,在希特勒的煽动下,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不断高涨,终于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法 之间于是第三次烽烟再起。德国以闪电般的速度击败了法国,建立了傀儡政权,痛解一战后 对法国的心头之恨。但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打击下,纳粹再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并 为之付出了比一战更沉重的代价。由于纳粹的暴行,德法之间的怨恨越积越深。
    通过对德法关系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德法在历史上充满了深深的仇怨与敌意。这种关 系往往造成两败俱伤,从长远来看,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胜利者都不是最后胜利 者,……复仇主义导致的只能是战争的再次爆发,战争只能导致一次较一次更严重的破坏” [13](第100页)。那么,为什么德法之间会走进冤冤相报的怪圈呢?这主要与两国解决相互之 间冲突的方式有关。我们知道,自从民族国家出现以来,各个国家出于维护民族利益--如 领土、资源、人口等--的要求或争夺其他利益,相互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 般来说,矛盾冲突的解决无非两种方式--对抗与妥协。对抗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剑拔弩张, 甚至付诸武力;妥协则表现为相互让步,直至达到和解与合作。但两个国家之间“如果不是 用妥协的方式解决冲突,而是用对抗的方式即用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方式来解决冲突,那么 ,冲突的根本解决意味着更大的冲突的生成,冲突的暂时解决意味着埋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 ”[14](第31页),导致冤冤相报的历史循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