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艾森斯塔德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西欧北美的现代化称为第一阶段,是一种较为“有限的现代化”,参见前引书《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第62页。 (14)1883年3月1日,恩格斯在致伯恩斯坦的信中写道:“菲勒克就电工技术革命掀起了一阵喧嚷,……但是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循环完成了。……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但是非常明显的是,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以致于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管理愈来愈不能胜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45-446页)。 (15)现代革命是使传统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前提条件。亨廷顿认为,现代革命“最可能发生在已经历过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但其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过程又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化进程的那些社会里”。因而这种革命“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革命”。参见《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5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6)威尔伯:《苏联模式与欠发达国家》(Charles K·Wilber, TheSoviel Model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1969, P·74)。 (17)近年国外学者研究指出,当前西方大生产基础上的工业发展模式面临极限,工业技术选择面临第二次分界线。参见皮奥尔与萨伯尔著《第二次工业分界线》(M·J·Piore and C.F. Sabel,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1984)。 (18)参见W·W.罗斯托著《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W.W. Rostow, TheWorld Economy, History and Prospect, 1978, p.51 and Part 5)。 (19)雷诺兹:《第三世界的经济增长,1850-1980》(Lloyd ·G. Renolds, Economic Growin in the Third World 1850-1980,1985,p.33-37)。 (20)罗斯托:《富国与贫国》(W·W·Rostow, Rich Countries and Poor Countries, 1987, p.87)。 (21)科尔:《发展差距》(J·P·Cole, The Development Gap, 1981, p.150-151)。 (22)参见森哈斯,前引书。 (23)海伦·休斯《工业化发展的估量》,见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等著:《现代化理性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4)参见利皮埃茨著《帝国主义或世界末日之兽》(Alain Lipietz, Imperialism or Beast of the Acocalypse Cepremap, 1984)。 (25)参见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6)参见米哈依罗·米萨塔维克等著《人类处在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版;奥尔利欧佩奇著《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年版;杰里米·里夫金等著《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堺屋太一著《知识价值革命》,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赫希著《增长的社会极限》(Fred Hirsch, Social Limits to Gro-wth, 197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