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扬子江形势论略》看《时务报》对陈独秀的影响 《扬子江形势论略》(简称《论略》)是1897年底陈独秀撰写并印发的文章,也是迄今所见到的陈独秀最早的作品。18岁的陈独秀的这篇文章并不是泛泛地谈论变法救亡,而是专注于长江筹防,俨然一位胸怀韬略又富有实战经验的大将军。他在《论略》结尾处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近时敌鼾卧榻,谋堕神州。俄营满蒙,法伺黔滇,德人染指青齐,日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急欲垄断长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南七省之利权,万一不测,则工商裹足,漕运税饷在在艰难,上而天府之运输,下而小民之生计,何以措之。时事日非,不堪设想,爰采旧闻旅话暨白人所论,管蠡所及,集成一篇,略述沿江形势,举办诸端,是引领于我国政府也。”[7] 这段文字的确令人称奇,因为他对最新的国际形势、列强的对华政策竟了如指掌。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文中他对长江流域地理与军事的谙熟程度。只有7000余字的《论略》却能“广征博引,纵论长江上自荆襄,下至吴淞口的形势。对江水的流向、缓急、深浅和江面的宽狭、江中沙堵的分布、南北两岸各处城镇的战略地位,都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并参照历代战争的得失,提出了对加强长江防务的具体方案。……(他)对长江水文及两岸的地貌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并进而提出了他对建设江防的方案。好像他对长江及其南北两岸做过实地考察似的”[8]。18岁的陈独秀最远也只到过一次南京,且先前未上过新式学堂,能作如此鸿文,的确使人感到“惊异”。“惊异”使人生疑。《论略》中的材料到底从何处获得的呢?作者并没有像今人写论文那样提供确切的出处,只是含糊地讲了一句“爰采旧闻旅话暨白人所论”。在他晚年写的自传中也只字未提早年的这一杰作。这样“爰采旧闻旅话暨白人所论”就成了“破译”该案的重要线索。 陈独秀在自传中对1897年夏天赴南京赶考写得特别详细。在考场上,陈独秀对那位从徐州来的大胖子“看呆了一两个钟头”,由此引发了许多联想。“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9]陈独秀在回忆这一幕时几乎有种刻骨铭心的感觉。陈独秀的这段自述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此之前,他已经是《时务报》的读者,正是因为先前阅读《时务报》,才使他在那“一两个钟头”里“改宗”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问题是他是怎样读到《时务报》的,《时务报》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 考察陈独秀能否读到《时务报》,答案是肯定的。翻开《时务报》,在封底该报代销点的名册上“安庆”二字赫然在目。安徽全省共有《时务报》的代销点9处,其中安庆有4处。据该报第50册(农历1897年底出版)公布的统计资料,安徽全省共代销《时务报》25628册[10]。陈独秀在《新青年》时期,曾多次谈到读《时务报》的感受。如,“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11]又,“康门诸贤……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吾辈后生小子……恒于广座为康先生辩护,乡里瞀儒,以此指吾辈康党,为孔教罪人,侧目而远之。”[12] 读了梁启超的文字便有“茅塞顿开”、“昨非而今是”之感,这不独是陈独秀,在世纪之交,新潮的青年人概莫能外。其间对陈独秀产生影响的莫过于梁启超在《时务报》初期所作的《变法通议》(为一组系列文章),其主要内容是讨论变革中国的教育制度。对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梁氏在文中条分缕析,这为陈独秀在南京科场上的异动打下了思想基础。所以说,陈氏的“异动”也是合理的。不宁惟是,当绝意于举业的陈独秀从南京回到安庆后,自然面临着人生之路的选择:今后干什么?从时间上来推论,正是在1897年下半年他将精力投入到了《论略》的资料搜集、写作及刊印上。 陈独秀所作的《论略》正是得益于阅读《时务报》。披阅《时务报》,可发现1897年上半年《时务报》连载两篇文章,一是《扬子江筹防刍议》(第21-22、24-26册连载),二是《查阅沿江炮台禀》(第28-30册连载)。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为雷诺、来春石泰与骆博凯,均为德国人,他们奉两江总督之命,在1896年对吴淞口至南京沿江进行实地考察后写成考察报告,内容当然非常详尽。将《时务报》上的这两篇文章与陈独秀写的《论略》对照,不难发现《论略》中的不少材料、尤其是有关长江防务的方案均来自《时务报》上的文字。 以上考证,不只是为了揭示《论略》的资料来源,更不是要得出陈独秀作《论略》不过是借用了他人的材料,而是要说明的确是《时务报》“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1897年前后,当同龄人还在捧读四书五经的时候,陈独秀却成了康、梁的信徒。更为可贵的是,陈独秀在成为梁启超的信徒后,不只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为国运民瘼献计献策,并将自己的主张刻印散发,广泛传播,以唤起国人救亡意识。陈独秀作为传媒人的生涯实际上可追溯到此时。此种行为方式也是仿效了他所推崇的梁启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