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王夫之史论的史学价值(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王培华 参加讨论

第三,王夫之史论文字表达通顺,大都可以独立成篇,这同样是个进步。以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为例。该书有些条目如卷十九论《史记》的某些条完全是辑录,没有评论。而王夫之史论是针对着历史问题而发的,卷末《叙论》中讲到撰述的方法有五条:“引而申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论;协而一之,是以有论,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其中二、三、四条是着重从方法上讲的,首尾两条则着眼于思想方面。开宗明义是以“论”成书的。王夫之史论基本上是每论都有论点、论据、结论、可以单独成篇。如卷八《桓帝》二,王夫之不同意司马光主张对民众实行“宽猛相济”的政策,他提出了“严以治吏,宽以济民”的主张,并以东汉末年的历史为例,说明对人民只能宽而不能猛。
    第四,王夫之以史资治的思想比前人深刻。自从《诗·大雅·文王》提出“宜鉴于殷,骏命不易”以后,“殷鉴”就成了我国史学的目的,它包含着从认识上明是非、观成败及教育意义上别善恶的意思。资鉴是史学家追求的目标。孙甫作《唐纪》,对“善恶分明,可为龟鉴”的史事进行评论(29)。葛洪读历代史而写成随笔,选择其中“可裨庙论者”献给皇帝。李焘《六朝通鉴博议》详载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为南宋寻求经验。(30)范祖禹说他著《唐鉴》目的是“惩恶赏善”。司马光认为以史资冶就是“嘉善惩恶,取是舍非”。只有“善”、“是”而非“恶”、“非”才可以借鉴。王夫之则反对对历史知识作简单的理解和套用。他批评说:“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辩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他认为“资治”不仅仅是知治知乱,记住历史知识,而且知治知乱是力行求治的凭借、条件:“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同时王夫之也认为单纯地嘉善惩恶取是舍非不足以达到资治的目的,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善于彼者,未必善于此也。”王夫之认为资治必须通过人的认识作用和创造作用。他说:“治之所资,一心而已矣。以心驭政,则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治之资。”历史是过去的事实,经邦治国是现实的活动,人通过认识活动即“忧患”、“斟酌”及创造活动即“去危即安”、“兴利除害”使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他说:“故论鉴者,于其得也必推其所以为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因此可以借鉴的历史知识范围扩大了,而“通鉴”的范围更大了。所以他说:“得可资,失亦可资;同可资,异亦可资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已以无耻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彼者在焉。”总之,王夫之的借鉴方法是比前人的“嘉善惩恶,取是舍非”深刻多了。
    王夫之在史论撰述上的这四个特点,无疑加重了他的史论的史学价值。
    注释:
    ①引文末注出处者。均见《读通鉴论》。
    ②魏征:《隋书》卷七十《后论》。
    ③洪迈:《容斋续笔》卷五卷五《秦隋之恶》条,四部丛刊本。
    ④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第54页,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北京。
    ⑤参见韩国磐《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见《隋唐五代史论集》第433页,三联书店1979年10月第1版。
    ⑥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指郡县制),周“失利于制(指“封建”诸侯),不在于政。”
    ⑦参考白寿彝先生:《谈史学遗产》,见《历史教育与史学遗产》第50页,海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⑧蒋祖棣:《中国古代文明的全新考察--读张光直先生的两部考古学论集》,载《读书》1987年第3期。
    ⑨王夫之《黄书·大正》。
    ⑩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北京第1版。
    (11)王夫之《噩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