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几个问题的讨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张海鹏 参加讨论

二、关于中华民国史学科定义的讨论
    顾名思义,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就像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因此,应该说,中华民国史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距离今天最近的一部断代史。我认为这是理解民国史学科定义的关键所在。
    但是,迄今有关民国史的基本概念,与这种理解有很大差别。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当初讨论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决定把民国时期统治阶级及其人物的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把北洋军阀及其政权和人物、国民党及其政权和人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已经有论者指出,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认为这是狭义的民国史研究。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我想当初做出这个决定自有它的理由。关于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研究,关于中共党史的研究,在民国史研究开展以前,早就开始了。在人们的眼光中,民国史是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或者中共党史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就像研究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清政府是它们的对立面一样。从革命史的角度看,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不过是陪衬。那个时候,要想把民国史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确立起来,自然只能把民国时期的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活动作为方向,而不能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纳入民国史的研究范围内。否则,民国史作为一个学科,就难以确立起来。毋宁说,以民国时期的统治阶级作为民国史的研究方向,是一个聪明的处理办法。这个处理办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有人希望突破,但在实际上尚无明显改观。
    问题是,在今天,以学术的眼光,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究竟怎么看民国史的学科定义?以学术眼光看,把民国史看作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代史,是符合我们处理历史问题的传统办法的。从断代史的角度看,我们定义民国史学科,可以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所谓狭义的民国史,基本上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史。所谓广义的民国史,基本上是涉及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发展、政党斗争等各方面的历史。
    民国时期的政治史,包括发生在国家上层政治机关的种种斗争。一个国家的政权鼎革,是国家政治上的大事。政权机关上层派系纠纷、意见分歧,往往引起政治斗争。军阀派系,政党斗争,深刻影响国家社会政治生活。虽然不属于国家政治上层,但足以影响国家政治上层生活的,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它是学生爱国运动,引发了工人运动,并且在此后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影响至巨,当然应当进入政治史范围。又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其后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引起翻天覆地的大变化。1927年4月上海的政变和7月武汉的分共,以及由此引起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都深刻左右了国家政治的动向。1936年12月西安事变,1937年7月卢沟桥事迹,促成了国共合作,又一次改变了国家的发展前途。因此,民国政治是指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同政党以及工农群众、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及前途和走向方面引发的重大争论、斗争直至改朝换代而足以影响全国政治、社会走向乃至发生深远历史影响的行为。研究民国政治史,就是研究这些政治行为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民国政治史基本上反映了、代表了民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左右了民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狭义的民国史就是指民国的政治史,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因此,研究民国政治史,不仅要研究旧三民主义,还要研究新三民主义;不仅要研究旧民主主义革命,还要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要研究北方的北京政府,还要研究南方的广州政府;不仅要研究国民党,还要研究共产党,还要研究国共两党之外的各种党派;不仅要研究各个党派自身的治国理念和政策,还要研究各个党派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了政治变化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研究上层的政治,即发生在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行为,发生在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互动与斗争,也要研究下层的政治,即发生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中的政治行为,研究这种政治行为如何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从阶级关系上说,不仅要研究资产阶级及其政治活动,还要研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政治活动,也要研究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及其政治活动。这样,仅仅把民国时期统治阶级及其人物活动作为民国史研究的方向,把北洋军阀与北京政府和国民党与南京政府作为民国政治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显然不能反映民国历史的主要内容,更不能反映民国史的全面内容。这就是说,民国史研究如果排除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排除了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各民主党派的互动,便不能抓住民国历史的实质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党史,无论是共产党史还是国民党史,便只能看到单纯的党派活动,看到党的会议、文件与政策的制定,看不到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政党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党的会议、文件和政策的制定。
    狭义的民国史,即民国政治史,虽然反映了民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但终究不能反映民国历史的总体面貌。因此必须指出研究广义民国史的必要性。所谓广义的民国史,即指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各种社会行为,政治的、经济的、中外关系的、军事的、文化的、思想的、社会的,等等。必须研究民国政治史、民国经济史、民国时期中外关系史、民国军事史、民国文化史、民国思想史、民国社会史、民国时期民族史、民国边疆史、民国宗教史、民国华侨史,等等。民国政治史,前面已经讲过。民国经济史,不仅要研究一般的经济现象,研究国民所得,研究国家综合经济能力,研究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尤其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长状况,研究其发展中的挫折和困难,机遇和挑战,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政治运作,还影响军事行为,影响外交能力,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民国时期中外关系史,换句话说,民国外交史,首先要注重研究国际关系下的中国外交,在这种情势下,中国的外交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是受到大国左右的,这是基本的一面;也要从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和中国人民的觉醒的角度,考虑中国的外交努力,在这种情势下,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也有自主的成分,有些外交行为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这与晚清的外交是不完全一样的。民国文化史、思想史,非常重要。文化、思想现象,一般是在前人基础上的继承,又能影响后人。文化思想现象又非常复杂,总起来讲,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等等现象的反映。我们对民国文化、思想史的研究,首先要关注那些反映社会前进、上升努力的文化、思想,关注那些探索、寻求中国出路,引导中国向上的文化思想,关注各种文化思想流派之间的论辩、争鸣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些当然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总之,在这些专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够写出反映民国时期丰富内涵的、有血有肉的、枝叶繁茂的中华民国史。目前国内的研究,在上述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努力。
    关于民国史的学科定义,我们似乎可以做一个结论:民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断代史。研究民国史,不仅要研究民国时期统治阶级的历史,也要研究被统治阶级的历史,不仅要研究国民党的历史,也要研究共产党的历史,还要研究反映涉及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各方面内容的历史现象。如果把民国史定义为只研究民国时期统治阶级及其人物的历史,从学科定义的角度看,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足取的。这好像从前研究革命史,只研究革命势力一方面,而不大研究反革命势力或者说统治阶级势力方面一样,都是片面的。另外,换一个角度说,中共党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中共党史研究还要大力开展,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也要在研究中寻求广阔的历史背景的支持。从历史本身发展的需要、从学科发展的需要来看,民国史都不能停步在对统治阶级历史活动的研究上。
    概括一句话,民国史学科是研究民国时期历史的学问,是以民国时期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诸多社会现实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从学科自身的定义看,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像30年前那样,把民国史仅仅看做民国时期统治阶级的历史,显然是不科学的,显然是与历史发展的实际不相符合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