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系统的输入与历史的特殊性(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著鹏 参加讨论

地理环境影响的延伸
    上文指出,就孤立社会而言,地理环境决定了特殊社会及特殊发展。但是,孤立只是相对孤立,联系才具绝对意义,因此,要具体地研究历史,就还必须把握另一重要问题:外来社会影响。不了解这一点,就不知道近代中国为何巨变,就不明白靠近中原的部族为什么较快发展,就不清楚当今西欧为什么是清一色的发达社会,当然更不明白古印度与希腊的先进文明曾被荡毁。那么,又何为“外来社会影响”?
    物动水流,是因为失去了平衡;外来社会影响,则无疑是由于社会差异的产生。就孤立社会而言,是地理环境决定其特殊面貌及特殊发展。所以,有关发展差异的产生,也只能根源于地理环境,根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其社会的不同作用。因此,所谓外来社会影响,实质上是地理环境作用的延伸,是地理环境影响于其他人类社会。试想,如果水陆形成之初没有欧洲那块陆洲,今日中国恐怕还“之乎矣者”风行;假如中国密布湖河港汊、支离破碎,亦不惟日本的历史面貌全非。
    于此,我们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地理环境影响的延伸,无疑人为媒介,这样,如果特定地域在一定时期内尚未人居或难以利用,则不会对别处社会发生作用。比如,即使没有那冰封雪盖的南极,直至今日,世界历史的面貌亦不会有多大的变异;另外,不同地域内人类起始的时间不同,会导致“地理环境作用延伸”的转换性。比如甲、乙两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甲的发展速率较大。这样,如果两个社会的始点相同,则会在一定时间点上发生甲对乙的正向影响(即先进文明影响落后民族);但事实上,会由于两个社会的始点不同,比如说乙极大地早于甲,反而出现在另一时间点上乙对甲的正向影响。
    第二,地理环境作用的延伸,因为要跨越地域,就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前提。例如,西欧的地理环境要对东方的社会发生影响,那只有当它们的社会过渡到近代以后,原因当然是远隔重洋的缘故;而于中国,中原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和边塞民族融合交往、互通有无。所以,地理环境要对别处社会发生作用,其具体的生产力程度要求应取决于双方之间的具体地理关系。
    第三,外来社会影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人仅为其使命之执行者,且常常“唯命是听”。因为,(1)影响的首要前提——社会发展的差异,为地理环境所致;(2)影响实现的具体生产力程度要求取决于双方之间的具体地理关系;(3)具备了上述条件,影响就不会人为阻止。因为,人不是“超人”,而只是具体社会下的具体人。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哲学意义上的“人”只能解释为社会关系。其次,历史发展不是一时三刻之事,时间之长足以消除随机因素。事实上,西方社会的近代过渡,有几个国家没搞殖民活动?先进文明要影响落后地区,又谁能人为阻滞?(4)影响的内容亦不以个人而定, 它取决于双方的具体社会情形。而各自社会情形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已论诸上文。
    作为开放系统的人类社会,它有着多个“输入口”。与特殊自然的能量和物质变换关系,导致了同一发展阶段的特殊社会,而正是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因而即使在同样的外来社会影响输入下,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特殊结构的中国封建社会,使之长期延滞。1840年的鸦片战争,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震动。但随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不但没有引起士林的兴趣,相反还不断受到责难。因为,人们注意力的视野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情感系统所处的范围,对于那些过量或殊异的信息输入,“最简便的方法是拒绝接收那些或是怀疑它们的来源、或是怀疑它们的内容、或是二者都怀疑的有矛盾的信息”。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使人不寒而栗。“当高强度的刺激超过知觉阀值时,可以不必有预先的响应触发,门就已经打开了。”⑨于是,人们才从魏默深、徐松龛等人的著作中探幽发微,称赞他们的“先路之导”之功绩。封建政府亦付诸行动,企图“富国强兵”。然而,把近代商品经济社会的有机部分移植到封建的本体之上,难免发生畸变。封建的洋务运动,由于缺乏生产经营的物质动因,更由于缺乏商品经济所需的宽松环境,因而搞得一塌糊涂。洋务运动的失败激发了人们的认识,于是,才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的政治层面。
    恰恰是在社会的政治层面,中国社会遇到了难以解开的“环”。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形成了中国人的逆来顺受、明哲保身之特性,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遏制扩张性的上层政治,使之与近代生产相协同。反过来,扩张了的生杀予夺的上层政治,又进一步威慑着下层的民主呼声。近代中国政治的波澜反复,文化思想上的“新瓶装旧酒”,被近代浪潮涌上峰巅的人物大搞专制等等,无不源此。
    相反,日本对于西方文化完全是一种积极反应。何矣?也在于其认知情感系统。“为了进行任何有效的学习,学生必须首先要对所学的东西给予注意……注意是与知觉的重要性或主体的(阀)值有关的。”⑩为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当时的日本社会。事实上,其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有人估计,19世纪30年代日本国民财富的7/8集中在富商手中;另外,日本社会没有中国那样的专制王权,各州有很大的自治性,因而在外来社会影响触及到政治层面时,催化了封建政治的覆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建立了协同的功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外来社会影响,对北美来说形成了欧洲文化的移植。在这个移民社会,第一,通过自由进入发展中社会的流动而复杂的利益团体,社会结构与思想意识都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政治体质,即开放的利益角逐与观点论争,社会的活力因而大增;第二,任何人若想执掌权柄或足履公务,则必须诉诸社会舆论与公众的支持,因而就必须努力发现各种政治方式,以代表和动员各种社会利益及政治要求。于是,民主政治发展,社会协同性增强。另外,北美地广人稀,人们极易找到一块安居乐业的土地。这样,东部沿海地区的头面人物时常受到人们内迁的威胁,不得不实行政治宽松、信仰自由及体现各利益团体的民主制度。美国史上,“西进运动”对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贸易更加普遍,因而外来社会影响愈显重要。
    综述
    “社会历史,多样性同一”。同一,根源于生产,因为生产是人类社会区别于他事物之关键。也正是这个原因,所谓的社会规律亦无外乎生产发展中之必然联系。但是,既为具体历史,就不可能是抽象生产,就只能是与特殊自然发生能量与物质变换关系的特殊生产。小到一山一水,大到地球上所有,这一切无不具体而特定。所以,地理环境主要是通过生产,从而也是通过社会规律(共性)而导致了历史的“多样性”(个性)出现。本文的全部论述,也正是要说明这一点。生产是社会系统的功能,因此才有地理环境与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特殊性;因为人们利益欲望的无限性,进而才有特殊社会内生产力的特殊行程;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积淀,所以才有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因为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世界贸易,因而才有地理环境作用之延伸。
    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地理环境理论。因为,哲学上的“人”一般理解为有社会关系的人,一定的思想行为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释义。可另一方面,“哲学的人”又依赖于“自然的人”,因为自然的人是社会系统的最基本功能单位。而这个功能单位,作为一个开放子系统,与自然界发生着直接的能量与物质变换关系。比如,西非的一次火山毒气喷发,成千上万人罹难,损失惨重;孟德斯鸠也曾致力于说明,地理环境怎样影响了人的生理与心理,从而作用于整个社会。确实,炎热气候,人们易感乏困;严寒天气,人们惰于行为。红楼粉黛多薄命于秋风萧瑟,亦“并非杜撰,而是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所以,对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甚至更低一级系统来说,它们除受高一级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外,本身还可能通过一定的途径而与外界环境发生直接的输入关系,而这种输入关系有时会对整个系统发生决定性影响。象射线影响下的细胞癌变,某一部位损伤而引起生物体崩溃等等,均属此列。所以,研究社会历史的特殊性问题,除了把握地理环境通过生产途径的输入作用外,还必须把握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中低层次系统的直接作用。换言之,我们必须把握地理环境对社会系统的全部输入关系。
    当然,自然界也是变化的,若为突变,则会通过一定的输入关系(一般为非生产性输入)而极大地影响于人类社会。象历史上强烈的火山喷发,就毁灭了意大利的一些古城,如果为缓慢的地理变迁,则从严格的数学意义上讲,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无论是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殊社会还是其内部生产力的特殊发展速度,都取决于这一时间点上地理环境所呈现的特殊性。
    注释:
    ①方宗熙:《普通遗传学》,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版,第427、430页。
    ②方宗熙:《普通遗传学》,第362页。
    ③维纳:《人有人的用处》,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44页。
    ④G·哈肯:《控制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0页。
    ⑤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第126页,转引自《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王正平的文章。
    ⑥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3页。
    ⑧《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
    ⑨A·F·G·哈肯:《控制论与社会》,第36、34页。
    ⑩A·F·G·哈肯:《控制论与社会》,第2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