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和他的史学
在灿烂的古代学术中,清代史学占有重要地位,可惜迄今仍感重视不够。这里,本人试图对清代史家万斯同及其史学作一初步述评。欲以绵薄之力为清代史学作一鼓吹。自揣谫陋,讹谬难免,愿就正于方家。 一、万斯同的生平及著述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生于明崇祯十一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638--1702年),享年六十五岁。 万斯同出生於明代世勋家庭。他的十一世祖为定远人,原名国珍,因从明太祖征战有功,明太祖赐其名为斌,“受三等之封,世袭指挥佥事”①,后从李文忠北征沙漠战死。其十世祖万锺袭宁波卫指挥,担负御敌重任,遂家宁波,后死于靖难之役。九世伯祖万武年少袭职,战死檀舍江,年仅二十三岁。这样的世家出身,对万斯同的思想和学术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他也颇以此自重,尝自述:“自始祖以迄王父历世维九,受爵维十,由三世以上,死王事者四人,由七世以下,树懋绩者三人,中间三世亦皆奉职循理,罔挂吏议”②。 他的家庭又具有极浓的学术气氛。他的高祖万表官南京中军都督府同知,是理学名臣。他的父亲万泰字履安,“以文章节义领袖东南”③,为复社要人,东南人望。明亡后以经史课学。斯同的哥哥万斯选,万斯大,侄儿万经、万言都是知名学者。 万斯同生当明清之际,六七岁时正赶上明朝灭亡,清兵入关等一系列事变。加上生母亡故,因此随其父转徙奉化山中,而“年逾十岁,未尝入塾”④。但因为家学渊源,加上他天赋过人,“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⑤,所以自幼就博览群书,并“皆得其大意”⑥,打下了坚实的治学基础。 当时黄宗羲寓居宁波。万泰与宗羲为至交,于是斯同与其兄斯大得拜黄氏为师,成为宗羲高足。宗羲为一代儒宗,也是清代史学开山,这对万斯同学术的形成起了绝大作用。宗羲的经学师承刘宗周,斯同从之得闻刘氏之学,但宗羲党人习气未除,讲学重门户,斯同却不存门户之见,这是他胜于其师之处。宗羲史学造诣极深,又以明遗民自居,所以特别注重明代史事,欲修明史以报故国,斯同在这方面最得黄氏真传。 万斯同虽然基本生活在清代,却以明遗民自许。由于家世、师教、父训等原因,他的民族感极强,因此他不仕新朝,而终生钻研学术,“生无他嗜好,侵晨达夜唯有读书之一事”⑦。经穷年力学,万斯同学术精粹,经史古文均有很深造诣,尤其精通史学,“自两汉以来数千年之制度沿革、人物出处洞然腹笥”⑧。“尤熟於明代掌故,自洪武至天启实录,皆能闇诵”⑨。 康熙十七年,清廷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极力推荐万斯同,斯同力辞乃得免。 康熙十八年,斯同四十二岁,应明史馆监修徐元文,总裁叶方蔼之征,入京修明史。斯同所以应征,是因为他怀着亡国的隐痛,在承袭了黄宗羲的史学后,立志修成明朝一代之史,因独力难成,欲借助史馆之力以成之。对此他曾做过恺切的说明:“昔吾先世四代死王事,今此非王事乎?祖不难以身殉,其为玄曾,乃不能尽心网罗以备残略,死尚可以见先人地下乎?故自己未以来迄今二十年间,隐忍史局,弃妻子兄弟不顾,诚欲有所冀也”⑩。当时史局徵士,例食七品俸,称纂修官。万斯同却坚决不要清廷的官衔,不领俸禄,甚至不入史馆,始终以布衣身份参史事,表现了他的清操。从此时起,直至逝世,他始终从事着这一事业,为明史的纂修做出杰出贡献。 万斯同虽然终身布衣,但因其才学过人,“为一代文献之宗”,所以“虽无位于朝,而名闻海内”(11)。一时学者都称他“万先生”,名公钜卿咸以不识其姓名为耻。黄白家曾记录一事,可见其声名之一斑:“昔余在京时,见立斋先生论一事曰:‘万先生之言如此’。一朝士问曰:‘万先生何人’?答曰:‘季野。又问:‘季野何人’?立斋怫然他顾曰:‘恶!焉有为荐绅可不识万季野者’(12)。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