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再谈“第二战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院学报(社科版 张大卫 参加讨论

战后四十年来,国外史学界及其它有关论著对“第二战场”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被称为是“盟国的全部战时关系中最微妙、最困难的因素之一”,甚至有人断言今后也难以定论①。我曾就这个问题撰文谈过一些看法②,本文试图就英国的地中海战略,以及美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政治目的这两个问题再作些分析。
    
    苏联论著中一般都认为:英国为了坚持地中海战略而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所以地中海战略是针对苏联的。笔者认为需要对英国当时的处境和战局的发展作具体分析。
    1941-1942年,英国屡次拒绝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它竭尽全力保持大西洋和地中海两条航线的安全通航。这与英国的地理位置和力量有限等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英国既是个岛国,也是个工业国。战前,粮食和资源的50%依靠海路输入,年输入量约5000万吨。几百年来“英国人民的生存,英国的经济和工业,以及英国同大陆敌人进行战争,全都依赖于这种巨大的海上输入”③。因此,英国把海上运输线视为它的生命线。希特勒在1940年的英伦空战中受挫后,把切断运输线作为对英作战的关键,集中攻击英国海上运输船队,用消耗英、美船舶的“吨位战”来实施围困封锁英国的“慢性绞杀战略”,迫使英国屈服。
    这一战略在1942年取得了巨大成效,德国潜艇横行大西洋,一度逼近美国东海岸和巴拿马运河,击沉英美的船舶约780万吨之多,超过两国当年造船总量的10 %。这一年英国的物资入口量仅2300万吨,还不及战前的一半④。对英国而言,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丘吉尔“日复一日地注视着大西洋战役变幻莫测的命运”。因为他深知英国“能够生存并进行战斗唯有取决于我们的海上交通状况”⑤。苏联著作中也承认“1942年是英国和美国水上航行最为困难的一年”,而1942年的夏天和秋天的几个月,是大西洋交通线上进行战斗的关键时期。因此,“争夺大西洋交通线的战斗是这一时期双方要解决的主要任务”⑥。直到12月,由于大西洋冬季的狂风恶浪不利于德国潜艇作战,英美船队损失的总吨位才第一次低于建造能力。但反潜战真正取得成效却是在1943年5月。7月,英美新建船舶的总吨位才稳定地超过了损失吨位。只有到这时候,对英国本土的致命威胁才算消除,美国地面部队大规模远渡重洋投入欧洲战场的条件也才得以具备。
    对于英美在1942年的大西洋之战,有的苏联学者也客观地认为这是对后来英美反攻西欧的必要前提。例如:苏联权威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下简称《十二卷集》)就认为:当时“保证海上交通的安全稳定,在盟国的战略计划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项任务的解决既关系到英国的‘继续生存’,也关系到未来在欧洲大陆上直接反击法西斯德国的进攻战役”。“如果不保持大西洋交通线,英国和美国不仅对进入非洲或欧洲,而且要在德国的(欧洲的)领土上对德国法西斯军队和经济目标采取任何其他的积极行动都是不可思议的”⑦。
    英国又是个殖民帝国,地中海航线是英国本土与它在东方的广大领地保持联系的最短路程,也是“战争血液”--中东石油输往英国的重要通道。控制这条战略交通线对英国的地位和它的世界利益非同一般。所以地中海--中东地区被称为帝国的“生命线”和“腰带扣”,在英国的战略重点中仅次于本土而占第二位。其中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既是地中海通向东方的出入口,又紧扼中东产油区的门户,必须确保。所以在1940年8月正当英国本土面临德军可能入侵的危急之秋,丘吉尔还毅然决定把仅存的装甲部队中约近半数迅速调往埃及设防。从1940年底到1941年上半年期间,英国的处境虽然严峻,但仍把它战时生产的半数物资运往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此外,帝国各自治领的支援部队,也被大量部署在这里。足见英国对这个地区的重视!
    地中海既然是大英帝国重兵集结,非保不可的战略要道,而威胁这条通道的意大利法西斯却是三国轴心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早在1941年1月, 英国就制定了在这个地区用兵,先打垮意大利,进而重返欧洲大陆的地中海战略方针⑨。这既符合英国的切身利益和它传统的“迂廻作战战略”,也合乎它国力衰落和当时处于孤军抗德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英国当时采取的地中海战略是无可非议的。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要求英国开辟第二战场,从西面、北面或巴尔干登陆作战,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苏联提出这项要求,是很自然的;但自顾不暇的英国在当时有无能力承担,则又是一回事。耐人寻味的是苏联论著中很少提及:1941年9月3日斯大林曾把希望英军在巴尔干登陆的行动放在登陆法国之前。显然,斯大林也考虑到了英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即使如此,也被丘吉尔以“不得到土耳其的帮助,决没有可能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的理由加以拒绝⑩。苏联的《十二卷集》承认,在1941年“苏联政府清楚地知道,英国陆军和海军尚未充分准备好对德国进行大规模战役”(11)。如果不是以苏联的主观愿望作为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地考虑英国的情况,那么,在1941年上半年英国制定的地中海战略;以及下半年英国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是否具有反苏意图,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