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再谈“第二战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院学报(社科版 张大卫 参加讨论

反之,在德国西北部登陆,既满足了苏联的要求,以示对苏友好,协调好和苏联的关系,也有利于日后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这样,在战时能最大限度地借助苏联的力量对付德、日法西斯,这是一。在西欧部署美英部队,可以使西方在处理战后问题的谈判时处于有利的地位,以增加对苏联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是二。它还可以遏制随着红军前进而扩大的共产主义影响,避免德国和西欧的“布尔什维克化”,这是三。如果不能与苏联就战后问题达成协议,那么,一支强大的美国部队也可以阻挡苏军冲进西欧,这是四。所以美国坚持唯一可取的方案是及早在法国西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以此“阻止红军进入至关重要的鲁尔区和莱茵河区,这是从地中海方向进攻无法达到的目的”(61)。关于此事,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对其本国军事领导人的评语可谓一语破的。他说:“史汀生和马歇尔实际上是正确的,当时他们竭力主张把英美大军调入德国西部是从高瞻远瞩的政治观点出发,与根据单纯军事观点迥然不同”(62)正因为这样,在8月下旬魁北克会议结束时, 罗斯福向丘吉尔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联合国家的军队……应当不迟于俄国人到达柏林”。11月19日他去德黑兰途中,在座舰“衣阿华”号上又对参谋长和顾问们说:“肯定会有一场争夺柏林的竞赛,我们要尽快地把美国军队开进柏林”(63)。足见,在西欧加速开辟第二战场是美国的利益所在,只是因为1943年它在欧洲的力量不足,难以单独实施渡海作战而作罢。(64)
    1945年春,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美军未能按罗斯福原来所希望的那样占领柏林。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说法,原因有二:一是苏军比美军更接近柏林;另一是由于德军退往西南部,他接到要穷追的训令,所以就沿着这个方向追击(65)。但是这只是事情的表面。除了美军主力离柏林较远这个重要因素外(66),美国领导人出于对今后形势的考虑,没有抢占柏林。因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也考虑到对日作战的因素,不能在此时此地与苏联冲突对抗。何况他们认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还能“限制它在欧洲势力的扩张”(67)。至于美国进入德国西南部,则是早在1944年9 月中旬就确定了的。当时,罗斯福认为:“为了在欧洲遏制苏联过大的力量,一方面“需要一个强大的英国”,另一方面需要使美国军队在对德作战胜利后留下来。因为罗斯福“确信美国在同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交界的南区的存在,会大大地增加美国地面部队在欧洲长期驻扎的可能性”;而把原定由美军占领的包括鲁尔、萨尔地区,以及汉堡、不来梅在内的德国西北部交给英国,“会加强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因此,罗斯福答应丘吉尔的要求,同意英美军队对调占领区(68)。
    综上所述,美国否定丘吉尔自1943年夏秋以来一再兜售的“巴尔干方案”,因为它不符合美国的政治利益!它坚持从法国进入欧洲;在战争结束之际没有去抢夺柏林,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也不是它宣称的除了“及早取胜”,此外别无它求的“纯军事”动机。这是美国决策集团根据当时的情况,审时度势制定的进退皆可、一举数得的“最佳方案”。它既符合美国在战时的种种打算,又能控制今后与苏联关系发展或变化的一切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斯福确实不失为美国统治集团“有远见”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苏美并非同时卷入战争,它们事前也没有结盟。除了打倒希特勒这个根本问题外,并没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所以,开辟第二战场,只有在英美认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具备足够的军事力量时,才能提到日程上来。著名的二战史专家威尔莫特是这样分析的:英美在“没有稳住日本,肃清北非的轴心势力和建立制海权之前,他们是没有能力将陆军送上欧陆作战的”。(69)这与苏联在没有打垮希特勒德国之前,不会参加对日作战有类似之处。
    什么时候才具备开辟第二战场的条件?
    历史表明;战争的进程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主要是由战场上双方力量的对比及其运用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战局的发展变化来决定的。无论罗斯福的赞成和丘吉尔的反对从西面开辟第二战场,他们个人意愿都不能任意改变由战场上的客观形势所规定的进程。事物本身的逻辑胜过一切逻辑。这就是第二战场之所以在1944年春开辟的根本原因。
    此外,美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愿意早出兵、攻西面、走捷径、迅速取胜,在时间上显得比英国积极,在地点上似乎与苏联一致。但是它自始至终包含着针对苏联的用心。而英国的地中海战略,到1943年年中之前,主要是出于它自身的战时生存和继续作战的需要。不能把因国家、民族利益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歧,不具体分析,笼统地斥之为反苏。总之,反苏不一定要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反之,对于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和地点之争,也未必时时、处处都具有反苏性质。
    在二战史的研究领域中,以往存在着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而把某个国家的特定利益作为衡量问题的唯一准绳的倾向。这就不能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历史地正确评价包括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在内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在对待开辟第二战场历史中的一些问题,同样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