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隋唐史学划时期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张振珮 参加讨论

中国史学史和其紧邻学科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比较起来,一向显得瞠乎其后。新中国建立以前,只有金毓黻、魏应骐、王玉璋、卫聚贤等几本书,全国解放后,较长一段时期,只有重印金着行于世。近十年来,喜见有十本左右新着问世,其中还有规模宏大的多卷本,亦已开始出书。在分期问题上,各有己见,出现纷歧,是很自然的。但有以魏、晋南北朝、隋、唐为一个时期,上承秦、汉,下接宋、元、否定隋,唐在中国史学上划时期的意义,窃諰諰以为不可。爰抒管见,以就正于史学同好。
    一、周秦以来我国史学的成长
    我国先秦时期,即有不少史籍流传,在体例上,编年、纪、传、志、国别、地理等体,也都已具雏形。一般说来,过去一切的典籍,在今天都只具有史料价值,但作为史学史研究工作者,固然也应当研究史料学,更主要的是研究史籍中反映其作者的思想、认识和理论,以及史籍本身的体例和编制方法,从而评定其史学价值及其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史学内容方面,“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左传》直书“赵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说明史家已有辨嫌明微、褒善贬恶的目的。无可讳言。臣为君讳,子为父隐,亦已开曲笔风气之先。反映了我国先秦史学的萌芽。
    汉兴,海内一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帝王为权力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确立,司马迁创为纪传群分的《太史公书》,其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是上起黄帝,迄于汉武太初年间的综合性通史。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我认为“究天人之际”是研究天理与人事各有分际,是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人感应”而说的。太史公以这种进步思想来拔开云雾,来“通古今之变”,是《史记》写作成功的根本所在。尽管《史记》中难免有“天人感应”的反映,但并不足以掩盖其主导思想,何况,确有后人窜乱的问题。
    东汉初年,班彪即已开始续写《史记》武帝太初以后史事。彪卒,其子固继承父业,明帝时,有人告固私撰国史,诏下京兆狱,其弟超上言并呈固所着述,帝见所上书稿,奇之,诏除兰台令史,令与陈宗、尹敏、孟异等修成世祖本纪。可见,官修《东观汉记》开始时,班固是躬予其事的第一批史官,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等事,作列传,载记28篇。
    由此可见,东汉初年,即已开始官修纪传体的断代史,其书修至献帝时,帝纪止于灵帝。曹魏代兴,未予续成。《隋书·经籍志》着录143卷,而新、 旧唐书志则云126卷,五代、宋初益已残缺,今存姚之骃、四库馆臣两种辑本,后者较详, 亦仅有27卷,附佚文1卷,而其类目亦仅有本纪、列传、载记三目, 可见其书编制例在开始时即已确立。
    班固予修《东观汉记》仅两年,“帝乃复使终成前书”。他见官修纪传史,仅只东汉一代,且无世家,因改其父之书稿,撰成一部包举西汉一代的《汉书》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与《史记》比较,有三大改革:一是改通史为断代史,使之与封建王朝频繁更换相适应。二是删除世家。由于西汉“讫于孝文、异姓(诸王)尽矣”,而同姓诸王,亦由于“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而藩国自析。诸侯唯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见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及诸侯王表序)侯国已同于郡县,自无别立世家类目的必要了。后来唐修晋书,即以载记为十六国之类目,而旧、新五代史却仍以世袭、僭伪及世家为十国之类目。这两次改革,我认为班固是受《东观汉记》的启发,这一点,过去一直被治史者所忽视。不容否认,《东观汉记》体例的确立,班固是躬予其事的,而《汉书》成书,又早于《东观汉记》100多年,自刘知几起, 即以《汉书》为纪传断代史首创之作,亦未可厚非。三是改书曰志,是因《汉书》名“书”,避大名。虽无他深义,但后来多沿用志名。如二十四史自《后汉书》以降及《清史稿》,仅有《新五代史》名曰考。
    后来汉献帝以《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撮摘《汉书》,依仿《左传》,撰为《汉记》,从而确立了断代编年史体制,形成长时期的“班荀二体,角力争先”(《史通·二体》,以下引《史通》只注篇名)的格局。
    秦、汉统一之局,历400余年,便分裂为三国鼎立。当时国自着史,魏有魏书、魏纪,吴有吴书、吴纪。晋初,陈寿撰《三国志》,书以志名,全书仅有传目,分国先君后臣立传。各国君主传悉用纪体,并即以其年号纪年,如曹丕之黄初,刘备之章武,孙权之黄武等。而在称谓上则有轩轾。寿为晋臣,晋承魏统,为了正晋名位,故帝魏,而蜀则称先主、后主,于吴则仅称孙权为吴主,回避明白立纪,为分裂时期纪传史创一模式。《隋书·经籍志序》说寿“唯魏帝为纪”,实未能深究陈寿之苦心。此后,东晋习凿齿撰《汉晋阳秋》,以晋继蜀汉,与《三国志》暗中帝魏及孔舒元《汉魏春秋》相抗衡,从此以往,在分裂时期,纪传史为谁立纪,编年史以哪个王朝纪年,这就是封建王朝正统之争在史学上的反映。
    晋灭吴,完成统一,只有短促的36年(公元280—316年),又进入所谓“五胡十六国”,继以南北朝对峙,直至隋灭陈,才又完成统一大业。在这270 余年(公元317——589年)大分裂时期,战祸频仍,生民流徙,文人学士,大多清谈玄学,逃避现实,研史之士,亦多习染玄学风尚、六朝浮靡文风。两汉史家务实学风,独断之学,几成绝响。而“既文既博,亦玄亦史”,(孔稚珪·北山移文)玄学、文学之士,率尔操觚,命笔为史,梁武帝敦悦诗书,矢志修撰数百卷之纪传体通史,亦命骈文家吴均总其事,侈言“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他史可废”。(《梁书·肖子显传》)而均撰史虽多,无一传世,受命作通史,亦未竟全功。其后,通史亦早在五代、宋初即散佚,今无存者。故刘知几深致慨于“晋、宋不如(史、汉、东观)三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