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太史公曰”的春秋笔法(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 唐贤全 参加讨论

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春申君列传赞》)
    甚矣,“安危在出令,存己在所任。”诚哉是言也。(《楚元王世家赞》)
    “女无美恶,居官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扁鹊仓公列传赞》)
    太史公的笔,又好比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些本来朴实无华的谚语,经过太史公的美化,溶入了他的华章,和他的褒贬化合在一起,成为“太史公曰”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思想意蕴有了新的升华,评论得失更加生动有力。当然,这些具有民间色彩的谚语,又以另一种色调,装饰了司马迁的文章。
    用典,最要紧的是切题。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借用鄙语村谚,都应当切合文章之褒贬。确切,可以说是用典的第一要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以这两句民谚来概括春申君失朱英的教训,无疑是十分确切的;《报任安书》的第一段,司马迁答复任安要他为国家“推贤进士”写道:“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短短一段文字,用了六个典故,表述自己“私恨无穷”的心情。开头“谚曰”两句,我为谁去做推贤进士的事情,又能让谁听从我的意见,司马迁以此为由拒绝了任安的要求。接着,又信手拈来钟子期和伯牙的典故,以伯牙自比,舒发了自己的一腔悲愤,“才怀随和”包含了随侯珠与和氏璧两个故事,“行若由夷”,指的是古代贤者许由、伯夷即使自己的才能、行为如此出众,也是“终不可以为荣”了。在《史记》的“太史公曰”中,诸如此类娴熟而确切地运用典故者,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运用典故还要注意推陈出新。典故是死的,而且大都是历史上的事情,如果不问今天的情况,作简单的类比或照搬照抄,就有掉书袋之嫌。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之所以能成一家之言,就在于集诸家之要旨,又有自己的独到之见,赋于典故以新的生命。《货殖列传序》末引用了管子的两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接着,司马迁又作了引伸和发挥:“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接下去,司马迁又插入“千金之子,不死于事”的两句民谚,论证了“利”并不是一个危险而可怕的东西:“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贪患,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由管子名言论及货殖经商的作用,可谓识见卓越,充满了新意。
    在运用典故时,还可以指出其含义之不足,或补充,或正义,或借题发挥,或反其意而用之,把典故用活。在《孔子世家赞》中司马迁先引用了《诗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下文又巧妙地对这两句话的含意作了补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这样,孔子的高大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七、司马迁的博学
    司马迁的杂文有深度,跟他的博学有关。《汉书·司马迁传》赞曰:“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今古,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司马迁是一位真正的杂家。
    “杂家”,应该是知识渊博、广学多闻的赞语。杂家也是一种专门家。其专就在于其杂。杂家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马克思语)的专家。司马迁的杂文之所以经得起咀嚼、耐读,就在于他从古今中外的知识海洋中,吸收了丰富的养料,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一有需要,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几乎在每一篇序、文、“太史公曰”里,在精辟地论述一个问题的同时,都告诉读者一点发人深省、生动有趣的典故、知识。
    太史公之博学,和他从小无书不窥有关。他的父亲和他均任太史令之职。这个官职为他造就了饱览皇家藏书的极好机会。鲁迅先生曾劝人读书时说过:“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司马迁的读书、著述,真正做到了“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又可以直接从他的述著中找到许多佐证。
    余读孟子书,至渠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孟子·荀卿列传》)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商君列传》)
    余读《司马兵法》,宏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竞其意,如其文也。(《司马穰苴列传》)
    余读谍记……于是以《五帝系谋》,《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也表。(《三代世表》)
    太史公读《秦纪》……(《六国表》)
    太史公读列封。(《三王世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