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之命题,其出发点是善良的,是为了批判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否定那种否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极其重大贡献的观点,然而,这种努力却不幸地走向了极端,乃至陷入绝对。善良的动机导致了与“英雄”史观类似的错误。事实上,人类历史运动的规模、方向、速度都非人民群众的单个意志所决定得了的。 第二,整个统治集团在一定的时空内对历史的创造功能趋于零,或者产生负功,也是人类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前所述,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他们决定着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当统治阶级腐朽到开明集团的自体调节机制不能成功地施控,腐败集团居于极端险恶的统治时,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往往破坏推动社会前进的生产力,而且常常使生产力倒退,人民生活倒退,社会精神生活崩溃——全社会的历史创造成果趋于零或成为负数。而统治阶级的腐朽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强化反动统治的劣迹露暴无遗,这时,一些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改革社会、拯救政治危难的意识也会充分地释发出来,人民群众要求变革社会,不愿在旧有的社会秩序下生活下去的愿望也会或迟或早地表达出来。为此,他们“奋不顾身地、积极地创造世界历史的行动”也就充分地表露出来了。(19)各种社会意志、目标、行为模式综合的结果,往往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如辛亥革命中的清政府极力维护自己作历史负功的统治,革命党人努力进行创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活动,立宪派的君主立宪努力,农民暴动,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政治格局采取各种态势,便使辛亥革命铸成一幅极为壮观、辉煌的历史图景。而每一次社会意志的综合,便是在历史的合力支配下的较为开明、进步、平静的政治局面,社会各方面对于历史的创造性可在较大程度内充分发挥出来,而历史的进步则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旧的历史结构的平衡体瓦解,总是伴随着全新的、较为稳固的历史平衡体的建立;而前提必须是该旧平衡体的施控机制失灵,功率为零,或者产生负功。 第三,人类实现其对历史惰性的战胜,是人类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们长期生存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制度之下,接受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因此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历史传统。这些历史传统往往带着旧时代的深深印迹,是前进的巨大包袱,因此,也称之为历史的惰性。在封建社会,人们压抑个性,被动适应,泯灭了自主意识和主体性意识,毫无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可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受到了一次解放,在社会、在历史上的价值被确立了,但是金钱第一、残酷竞争的追逐,使人们又换上了尔虞我诈、文明欺骗的面罩。无论是它在现实社会的存在,还是作为一种历史的遗留,都严重有碍于人们创造历史之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20)只有彻底战胜传统,才能使人们发挥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事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这就是:一方面,社会产生出一批反传统的、进步的思想家、宣传家,宣扬先进思想,传播进步文化。如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国大革命中,进步的思想家们起草、公布了《人权宣言》;马拉等创办了《人民之友报》,宣传革命思想;罗伯斯庇尔创建“雅各宾俱乐部”,成为思想启蒙的活动中心。即是说,实现思想家、宣传家的主体性自觉。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在传统中苏醒过来,积极投身到进步事业中去。如同在法国革命中的巴黎人那样:“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忍受了六个月与其说是外部敌人不如说是内部叛变所造成的饥饿和破坏之后,他们在普军的刺刀下起义了,好象法国和德国之间不曾发生战争似的,好象敌人并没有站在巴黎的大门前似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21)对历史惰性的战胜,既是思想文化的,更是实践活动的。它是进一步复苏人的自觉的过程,是创造历史的必备过程。 综上所述,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推动历史的过程,正是人类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形成历史活动的合力意志的过程,正是打破历史上一切负功的过程,正是战胜历史上一切惰性的传统的过程。人类不能超越这些条件去创造历史,也就不能超越这些条件去推进历史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页注。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3页。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第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9—410页注。 ⑥⑦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译本第36页;第3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 ⑨《列宁全集》第15卷,第152页。 ⑩《列宁选集》第3卷,第361页。 (11)《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