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文化的三次高潮及其原因(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 景戎华 参加讨论


    如何解说宋代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呢?是因为经济繁荣的结果吗?显然不是。据欧阳修讲,至北宋中期因“官兵冗滥”、“用度无节”,王朝已“财用匮乏,公私困弊”(19)。至南宋,由于浩大的岁币银,惊人的军费开支,巨额的官吏俸禄,国家已处于严重的“积贫积弱”状态。“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24)马克思曾经多次嘲笑过把他的理论当作“小学生的算术运算公式”或“一把万能钥匙”(25),到处乱套、到处乱用的简单做法。既然并非经济繁荣原因使然,其中必另有原委。这里只能就主要原因陈述一二。
    首先,宋代是一个忧患的时代,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特的、有些近乎病态的王朝。这一时代特点至关重要。有宋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一切重大问题无不与此时代特点息息相关。生活在这一王朝的每一个人--从皇帝到一个下等客户的佃农,几乎无不充满着一种“忧患意识”。忧患的内容十分复杂,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切身利益方面的,也有几者交织在一起的,等等。但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样复杂的忧患意识中寻出它的主旋律--从被动挨打最终发展成为国破家亡的“危机意识”。它大致表现为三个逐日深化的层次:
    1.北宋初期最高统治集团的内患甚于外忧的忧患意识。宋初统治者焦虑不安的问题是亡国之患。他们认为,这种忧患无法解脱,“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但内患、外忧两者相较,前者为重。因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26)向来治宋史者多解“内患”为“民变”,我以为是全方位的。诸如“杯酒释兵权”,使文臣治州郡,分宰相权于枢密使、三司使,推行上下相维、内外相制的军制,制定守内虚外的国防战略等,都是为防止“内患”发生而建立的相宜之制。这种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朱熹的几句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27)。
    2.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间的被动挨打的危机意识。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建国后的44年,国力由盛转衰。是年十二月“澶渊之盟”开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被动挨打的危机意识端倪。陈亮曾有过评论:“微澶渊一战,则中国之势浸微”(28)。战争初期,宋真宗对辽军的实力、意图和战局发展的规模,心中全然没有底数,决心要“治兵誓众,躬行讨击”(29)。当由开封驻跸韦城,便为契丹军的凌厉攻势震摄,又想“南巡金陵”。在寇准等人催迫下,最后不得已进驻澶州南城,但又不敢渡过黄河,企图临阵脱逃。在宋军取得优势的态势下,他竟然许诺以一百万岁币作为媾和的条件(30)。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他的畏战怯敌的危机意识,而他又把这一意识迅速地传染给整个统治阶级。仁宗年间,西夏的威胁又提到日程上来。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砦之战接连败北之后,整个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守内虚外”政策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被动挨打的困境已很难逆转。道学家程颐在上仁宗皇帝书中便直率地表达过这种深度危机意识:“土崩瓦解之势,深可虞也!”(31)这种危机心理,在仁宗朝许多大臣的奏折中几乎到处可以发现。实际上,“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都是这种心理的折射。
    3.“靖康之难”以后,一直到南宋灭亡的笼罩全国的国破家亡的危机意识。金兵南下是使亡国意识加深的决定性因素。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虏北上,北宋灭亡。当时有三个奇耻大辱撞击着宋朝统治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1)“二圣北狩之痛”;(2)“国家凭陵之耻”;(3)“版舆之地半入于夷狄”(32)之恨。这种感情集中反映在宋词中。
    人们的内心深处充满着苦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李清照)南宋词人笔下的山水失去了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川壮丽、豪放、雄浑、博大的品格。“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国破家亡的伤痛,不绝如丝,“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辛弃疾)它时而令驰骋沙场的武将悲愤难抑,“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时而又使登高远望的诗人痛心伤臆,“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姜夔)象这样幽怨伤感的词句在宋词中几乎到处都是。这里顺便指出,两宋何以会出现那么多的优秀词人?何以会产生那么多的辉煌词作?似乎都应从这种危机意识的角度给予重新阐释。
    其次,由上述内患甚于外忧的忧患意识所决定,两宋自始至终实行着一条重文轻武的国策。它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1.大量吸收封建文人参政。唐代进士及第的名额一榜最多只有三十名,五代时一榜只有十八名,宋代大大放宽进士及第名额,一榜多到四、五百名。为了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演,宋太祖使文臣知州事,并以文臣替代武将,以后渐成定制。他认为这些文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33)危害之大。
    2.文人比较有言论自由。宋代文人比较可以随便发表政见,甚至可以直接上书批评皇帝,文化政策比较宽容。譬如司马光,他的政治观点很保守,是熙宁变法的顽固反对派,帮助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位助手也都是反变法派。宋神宗没有因这一立场问题把他们囚禁或流放,而是放他们去洛阳编书,并且还给予物资上的支持。翻检《宋史》、《宋元学案》,我们发现反对王安石变化而没有受到严厉惩处的并非司马光一人,这在理学家中为数甚多,如号称理学先驱的胡瑗及他门下的诸多弟子:钱公辅、孙觉、滕元发、祝常、周颖、刘彝等人都是反变法派。其中周颖曾当面以“市易青苗,一路萧条”的歌谣攻击王安石,可以说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但宋神宗还是派他“出宰乐清”(34)。其它如理学巨子张载、程颢、程颐、胡安国,文学家苏轼等人也都是反变法派。其中以程颢最为积极,“荆公浸行其说,先生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数月之间,章数十上。”(35)但是北宋政府并没有因此而禁止他的学术活动。对于政府的文化宽容政策,他们深有感受,程颐就曾说过:“朝廷宽大,不欲以言罪人。”(36)
    3.给文人以优厚的俸禄。与上述文化宽容政策相表里,宋代文官制禄之厚为历代王朝所未有。赵翼认为:“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因此而“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时“犹多慷慨报国”、“捐躯徇国”(37)之士。这是“养士”产生的一个积极的社会效果。还有一个赵翼没有注意到的社会效果,即这些被“养”起来的文人士夫因这一份比较优厚的俸禄,生活上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于是便可以安心毕力地去读书著述。这也不能不是形成两宋文化高潮的一个物质条件。黑格尔说过:“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便不能“回复到自身”,就会使“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38)当然,这一政策不是没有流弊的,特别是当政府的财政陷入危机的时候,因“冗官冗费”所造成的这一沉重负担便会加速王朝的总体危机。
    两宋三百年间时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威胁,并终于没有摆脱这一威胁。统治阶级正是迫于这种威胁,才制定了一系列上述比较宽容的国策。把这些政策拿来与从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清代的“文字狱”所表现出来的一脉相承的文化专制政策相比,确乎也表现为一种政策的“脱节”--不连续的特点。正是这种“脱节”,才创造了灿烂的两宋文化。这也正契合忧患出智者,动乱出英雄,愤怒出诗人的这一辩证法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