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现在我们可以进行简短的总结: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文化高潮。 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母体文化。它发生在雅斯贝斯所谓的世界“轴心时代”,并直可比侔于希腊文化。欧洲人一想起希腊文化立刻会浮起家园之感,我们中国人一想起诸子文化也会立刻浮起这种家园之感。看来,世界不同的文化圈层依然可以同时出现相同或近似的文化因子。 第二次高潮--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它是对“百家争鸣”的一次重大觉醒和扬弃。宋代的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伦常问题,但是它还没有升华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高度。欧洲的文艺复兴对希腊文化是一次重大发展,而两宋的文化复兴对诸子文化只能是一次复归,因此而表现出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彼时吾邦虽能发明火药,但没能制造出坚船利炮;虽有指南针而不能发现新大陆。 第三次高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第二次高潮(当然也包括第一次高潮)的觉醒和扬弃,从历史的观点去考察还应该是前两次文化高潮的总结。第一次高潮经历了约五百年,第二次高潮经历了约三百年,第三次高潮自然不能仅仅是“五四”前后几年短暂的历史时间。深刻进行历史的反省,我断言,文化高潮的出现乃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延续。既然历史赋予新文化运动以如此艰巨而又伟大的使命,历史便期待后来者了。 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高度现代化的中国将是新文化运动的终结。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4页。 ②金景芳:《古史论集》第53页。 ③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第57页。 ④⑧(3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54~55、10、1页。 ⑤《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46页。 ⑥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24页。 ⑦顾准:《希腊城邦制度》第10页。 ⑨(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页、第4卷第477页。 ⑩《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载《读书》1986年第9期。 (11)《史记·秦始皇本纪》。 (12)《法国出版〈宋史研究丛书〉》,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10期。 (13)(1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240页。 (14)(20)《宋史·选举志一》。 (15)邓广铭:《谈谈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1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八。 (21)(34)《宋元学案·刊例·安定学案》。 (19)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