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它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并在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又有新的贡献。蒙古大汗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为元世祖。首都从漠北的喀剌和林迁至大都。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蒙古人征服的地区极为辽阔,元帝国以西还有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势力及于中亚、西亚和东欧。元帝国是蒙古四汗国中最为强盛的,它极力推行屯田政策,在江淮地区和甘州一带,军 屯和民屯均有发展。元代的采矿业有显著进步。大力开采云南和高丽银矿,公采与私采 并行。元帝国的出现,使东西方海陆通道大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意大利威尼斯 人的《马可波罗游记》,大体上记述了他亲自见到的元朝中国的繁荣富强,令西方人大 为震惊。有人怀疑他书中有虚夸成分,他说我只说出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中很少一部分 。在蒙古大汗统治下的四个汗国,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修建了几条横贯 亚欧大陆的通道,道路宽阔,设有驿站,便于军旅和信息传递,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外贸 易,从而改善了从东亚到西欧、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沿岸的陆上交通,促进了东西方贸 易的发展。14世纪意大利一本小册子描述了从顿河河口塔那横贯中亚直到中国商路的情 况:“据来往于这条大道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从塔那到中国,路上都是安 全的。”[2](p.152)元代在东西方贸易的商路上,商旅往来,络绎不绝。 明朝前期13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黄金时代。行政管理有序,社会生活安定,生产发展最为迅速。建国之初,洪武年间采取的重要经济措施之一是统一币制。明政府鉴于元末纸币太滥,信用崩溃,民间转向以物易物的境况,先铸铜钱“洪武通宝”,后来印发纸币“大明通行宝钞”,流通全国,严禁使用银两。但日后宝钞贬值,不得不允许白银通行。明朝取代元朝后,采取了许多鼓励农民恢复生产的措施,在15世纪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超过元朝和宋朝。宋朝粮食平均亩产165斤,明朝为245斤, 提高了48.5%,将近一半。宋代粮食年总产量765.5亿斤,明代为1504.3亿斤,提高了将 近一倍。明代农民生产中商品生产成份显著增加,除粮食外,还经营芝麻、棉花、瓜果 、蔬菜等,显然是为了出卖而生产的。农民家庭副业占的比重在逐渐上升,纺花织布、 木匠、铁匠等生产活动都有增加。明前期商品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在乡村和城镇 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集市,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都可拿到集市上出卖;农民和 手工业者则从集市购得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城市里还有常年的坐商,开设各种店铺,如 布店、绸缎庄、瓷器店、纸店、粮店、杂货店、盐店等。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开始 形成地区性市场,如江南市场、岭南市场、淮北市场、江西市场、齐鲁市场、京津市场 、辽东市场等。全国性市场也在开始形成,苏州、杭州、江宁(南京)、广州的丝绸,景 德镇瓷器,佛山铁器,安徽、福建茶叶,台湾白糖等产品,行销全国,并运往世界各地 。中国一些富商巨贾集团,如晋商、徽商、闽商、粤商、鲁商、京商等从事于大规模国 内外贸易。当时国内外贸易以广州最为兴盛,故时称“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 云缎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3](卷15)明前期在中国航海史上是最为 辉煌的时期。三宝太监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奉成祖之命,出使西洋。郑和乘坐的旗 舰--“宝船”,排水量约为14000吨,载重量在7000吨以上。形制巨大,技术精良, 堪称世界之最。郑和舰队由208艘船只和27800多名官兵组成,出使加里曼丹以西的印度 洋地区,宣传明朝政策,以加强与有关国家联系,并借此炫耀大明帝国国威。郑和七下 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 1000-1500年中世纪西欧诸国所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同时代亚洲国家相差甚远。首 先,西欧新兴的日耳曼人诸王国是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废墟上建立的,几乎没有继承 古代遗产,一切都是从头做起。东方亚洲各国则是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建设中古封建社 会的,有几千年文明成果作基础,一开始的起点就比西方高。在这里是否继承前人成果 ,可以明显看出有文野之分,高低之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学者把西欧中世纪称为“黑 暗时代”,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其次,西欧中世纪经济,在5-10世纪的600年间,基本 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11-15世纪的500年间,则是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 过程。由于西欧各国国内和国家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也由于西欧封建采邑制的特点 ,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很难进入市场,因而这个过渡过程步履维艰,特别是14世纪及 其以后的黑死病造成的灾难和损失,使西欧社会倒退了几十年。而东方亚洲各国在11-15世纪所经历的情况与西欧大不相同。在此期间中国封建经济中自给成分在不断降低, 商品成分在逐渐提高,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最后,在西欧社会上形成的“东方富有”的 观念已根深蒂固。11世纪末,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西欧基督教徒组织十字军东侵时,就 说“东方富庶”,“遍地是牛奶和蜜汁”,“到处是香料”,要他们到东方去发财。许 多十字军战士正是怀着发财的憧憬而踏上征程的。13世纪末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西欧家喻户晓。人们更加相信东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因而像哥伦布、达伽马这样的西欧人才有可能不怕苦不怕死、千方百计寻找通往东方的 航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到中国、印度去发大财。这是大家公认的历史事实。 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的本性。物质财富是什么?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通过生产劳动对自然材料进行创造性改造所取得的成果,是人们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法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获取物质财富的途径不外有二:一是通过自己正当的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创造财富;二是采取种种手段攫取他人财富。这是追求财富的人可能走的两条路。另外,从财富拥有者方面进行考察,物质财富对所有人都具有吸引力。财富拥有者,不论是个人、家庭、集团、民族或国家,都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古代汉唐帝国的富庶一直吸引着外围少数民族的侵袭;古罗马的富有一直吸引着外围蛮族的劫掠;中世纪近东(包括拜占廷和阿拉伯人)的财富吸引着欧洲人打着宗教旗号发动了八次十字军掠夺。15世纪后半期中国明帝国的兴旺和印度的发达,吸引着西欧各国人渴望寻找通往东方的海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说明在当时的世界结构中,何者富何者贫,到那里寻求财富,人们是有目标的,是有共识的。这个事实也表明,旧世界范围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为资本主义产生准备历史前提。美洲的发现好像是哥伦布等人探寻东方航路的偶然产物,实际上是人类长期交往和经济交流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2]哈克路特学会丛刊。第2辑[J]:第37期。伦敦,1914.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admin) |